导语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历史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凝聚了人类文化的精髓,流淌着时空的文脉。
历史建筑的保护是一个横亘今古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今天,我们拥有了像3D打印和数字化技术这样更先进的保护手段。
然而技术终究是在应用层面为保护方式带来革新,真正决定历史建筑生死的,取决于人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是否深刻,态度是否坚决。
频发的火灾,燃烧的建筑
2019年,火神祝融频繁地舔舐历史建筑,给全球历史建筑带来浩劫,其中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上半年法国巴黎圣母院的那场火灾。
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突发火灾,正在翻修的大教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塔尖坍塌,屋顶烧毁。900岁高龄的巴黎圣母院,其尖顶塔其实不是第一次损毁了,上一次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而这次烧毁的尖顶塔,修葺于1860年,高96米,耗材近500吨橡木和250吨的铜和铅,全部烧光。
同样的事件还发生在了最近的世界文化遗产日本冲绳首里王城身上,还有荷兰的霍赫玛德教堂。倘若把时间拨回2018年,拥有200年历史的巴西国家博物馆在9月4日发生大火,馆藏的2000万件/套藏品付之一炬。
每一场火灾,官方都不约而同地宣称是意外。可是按照海因里希法则:每一次重大安全事故的背后,有大约29次的小型安全事件,和大约300次的安全隐患。
29和300这样的具体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导致这次重大安全事故的真正原因绝非一次偶然的意外,而是统计学意义上一次又一次对安全管理的疏忽和纰漏最终引发的一个必然的结果。
或许这场火灾的罪魁祸首,正是法国人民对待巴黎圣母院的态度。
就拿火灾扑救来说,这场大火足足燃烧了4个多小时方才扑灭。再复杂的火情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巴黎方面缺乏应对巴黎圣母院突发险情的应急预案,存在制度和态度上的明显不足。
巴黎圣母院曾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却敌不过和平年代的一次“意外”。
几度浮沉
这座人类建筑的瑰宝落成于欧洲的中世纪时代,宗教无与伦比的感召力令全民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把几乎所有的时间、财富和热忱都献给了教皇和教堂,用伟岸庄严的建筑向他们的世界传播文化。
16世纪前后,大航海时代到来,凝固的建筑不再适应急速扩张的商贸文明,印刷术的发明让书籍走向新时代,人们对待宗教仍是同样的热忱,建筑却遭到放逐。
巴黎圣母院日渐凋零,到19世纪初,甚至有声音要将之夷平,呼声愈演愈烈。1831年,雨果的巨著《巴黎圣母院》问世,同名小说为这座瑰宝再一次带来关注,修复程序随之启动。
谁人曾想,是卡西莫多保护了这所收容他的巴黎圣母院。
当然,真正保护历史建筑的是人们对它的保护态度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在修葺期间,法国同时在全国境内组织了历史上第一次历史建筑普查,核定各单位现状,增补名单,为后世的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并提供示范。
1978年,法国再一次表率性地建立了历史建筑遗产数据库“法国梅里数据库”,分级别保存了各大“遗产级”历史建筑外观及内饰的数字化资源,其中就包括巴黎圣母院。法国政府在同期还成立了基金会、培训机构和各种专题性的行业协会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支持。一时之间,这些人类文化的伟大遗存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全面的固化。
因人们的重视而辉煌,
而后因漠视而逐渐凋敝,
最后,又因人们的再度重视而重现荣光,
可是,因今年的一场大火再次滑向深渊。
历史建筑保护,态度决定胜负。
数字化技术,死或生?
令人安心的是,这些数据能为重建修复带来帮助是肯定的,并且我们拥有比游戏更为精准的专业的三维模型,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激光雷达获取,并已存档。
这项技术可以精确(1-2mm精度)、快速(十万点/秒)地获取建筑内外部的三维几何信息,获取的数据被称为激光扫描数据/点云数据。
据悉,早在2015年,Andrew Tallon博士就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了全面的三维激光扫描,获取了数据。
可靠的数字化技术在为修复工作带来参考的同时,还能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在另一个维度的永续保存。
可是我们还要警惕一个问题:
游戏里的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圣母院吗?
存储在硬盘里的历史建筑,是否等于历史建筑?
要知道,人类曾经因为有了更好的文化传播载体——书籍,而放弃了建筑作为文化象征的意义,给它们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当我们拥有了如此可靠的数字化技术,每个人坐在家里,戴上VR眼镜就能身临其境地访问这些历史建筑,这些存在于现实空间的建筑,是不是就失去了意义呢?我们能不能就此忽视其价值与意义?
答案是不能。
因为建筑的意义。它作为文脉,链接了人类与时间,历史与空间,铭刻了记忆,这是其他事物永远都不可能取代的。
以我们最熟悉的故宫为例,故宫不单单是一座皇家宫殿,也不止是一处历史建筑群,而是一个文化整体,凝聚了建筑、文化、典籍、历史等多种元素的文化整体,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摸到、感受到华夏文明从萌生到辉煌的文化链。
数字化手段保留的对象信息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遗产本身塑造时空和人心的主体性,这非实物不能实现。如果把巴黎圣母院比作法国人的家谱,那它是一份八百年间不断手抄记录的羊皮纸卷;抄写出的物质对象是遗产,抄写的仪式本身也是遗产的一部分。
数字化的遗产信息只提供对过去的说明,和当下的时空是脱嵌的。
建筑体现的是人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认知和创造能力,如果过度地依赖数字化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好比一次对建筑遗产的降维打击。
结语
巴黎圣母院火灾中,还发生了一件极具神秘色彩的事情:
火灾发生前5天,圣母院开展了对塔顶雕塑的修复工作,把塔上最珍贵的16尊青铜雕塑(12圣徒与4天使)用吊车吊下来了,它们因此幸免遇难。
这一举动极具神秘性,令人们庆幸16座神像得以完好保存的同时,心中疑惑:莫非是神明的离开,令圣母院失去了保护神?
其实,真正的保护神,是我们自己。
是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态度。
图为巴黎圣母院火灾后的第二天,故宫博物馆立即召开“消防安全紧急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