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单霁翔生于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单霁翔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房山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
2012年履新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花了5个月时间,带着秘书走遍宫里的1200座建筑、9371间房,也指出故宫存在的问题。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长期以来开放区域只占30%,99%的文物藏品沉睡在库房,80%的观众更倾向于沿着中轴线参观,很少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物。
通过拥抱互联网,故宫2017年的网站访问量达到8.91亿;世界各国民众可以通过制作精良的外文网站了解故宫文化;故宫还把186万多件藏品的全部信息放到网上。与此同时,故宫还推出文创产品,成为“超级网红”,2017年其文创产品销售达到15亿元人民币。截至2018年,故宫开放面积由2014年的52%达到现今的80%以上,8%的文物将向公众展出。
如今卸下看门人职位,单霁翔将去哪里?单霁翔曾说,他自称是一名故宫讲解员,在故宫前6年进行了近2000场讲解,时间约2000小时。“我退休以后想来当一名志愿者,到时候希望面试的时候手下留情。”单霁翔笑言。
继任者王旭东是甘肃人,1967年2月生于甘肃山丹,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现任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王旭东来到敦煌研究院,从事莫高窟壁画及土遗址保护工作。2014年12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他也是继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后第四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便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概念,敦煌研究院在国内文博界率先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如今,数字技术趋于成熟,王旭东又进一步提出在网络上“数字重建”莫高窟,从而让千年莫高窟“青春永驻”,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这些宝贵的艺术财富获得新的生命。
敦煌研究院现在完成了150个洞窟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已有30个洞窟能在“数字敦煌”网站上免费三维立体呈现,其中的高清图像,比到洞窟现场借着手电筒光看得更加真切。
王旭东从事了28年的文物保护工作,他认为,对文物的结构、成分等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建立数据库,即便最终实体文物消失了,也能永久保存该文物的信息,“文物数字化是最大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近几年,敦煌研究院也在尝试文化创意产业。王旭东曾表示,“是真心愿意做文创,还是社会趋势推着走?恐怕得先想清楚这个问题。”他认为,文创一定不能背离价值,要通过文化创意让遗产发扬光大,而不是去消费它。
今年以来,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相继推出了莫高学堂等研学和体验项目,配以不同领域专家讲解的这类深度文化旅游体验,旨在将几十年积累的敦煌文化研究成果在民间传播和普及,满足越来越多对敦煌文化有不同需求的公众。
王旭东曾说,要让文物“活”起来,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传承弘扬是目的。不是说把文物拿出来就活起来了,这一切首先基于学者的研究,就是要有内容和深度内涵,要把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挖掘出来,转化成民众能够接受的符合这个时代的文化作品或产品,然后活起来,包括搭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到千家万户”。
整编自新京报《故宫院长单霁翔今日退休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接任》、中国文博微博和新民晚报《“故宫看门人”单霁翔退休,王旭东接任!故宫会继续“网红”路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