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广东省历史建筑之——烽火往事曲江桥

项目时间:2021-01-26

曲江桥位于韶关市浈江区,横跨浈江,西北连接半岛城区的解放路,向东南则通向浈江东岸的韶关火车东站和汽车客运东站。2015年,曲江桥被广东省住建厅评定为省级历史建筑单位,纳入韶关市总体规划紫线范围,并列入保护清单。


曲江桥,由国军抗日名将李汉魂主持修建,于1933年动工,1935年8月竣工通车。因韶关市古时为曲江县,故将江桥命名为“曲江桥”。曲江桥初建成时,桥宽7米,有两车道及两侧人行道,这在车辆稀少的当年,已是相当的宽阔。

随着改革开放后韶关火车站的扩大及人流车流的增加,原曲江桥面已显得太窄、载荷太小,解放后经过多次扩建,现在的曲江桥有四机动车道、两非机动车道和两人行道,桥面已宽达32米,相当于原来的4倍多。


现在行走于曲江桥上,已经无法看到民国时期曲江桥面的样子,不过我们如果走下来到桥底,仍能清楚地分辨出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两组桥墩,很明显,前者在北侧,为梯型桥墩,墩宽较小;后者在南面,为三柱支撑的现代型桥墩,墩宽较长。



曲江大桥经历风雨八十几载,承载了韶关人民太多的记忆,历经了多次战火洗礼,让我们漫步在曲江桥上,细细聆听曲江桥历史战火的余响。

抗日战争中前期,坚固的曲江大桥屡遭日军轰炸,却一直屹立不倒,为湘南粤北间的物资和兵员运输,为民族的抗战救亡承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44年,日寇拼最后的疯狂发起豫湘桂战役,同时进攻韶关,韶关国军不敌撤退时,将曲江桥西边四个桥墩和五个桥孔炸毁。不过日军占领韶关时,已濒临败局,竟无力修复曲江桥,坚贞的曲江桥选择自残,保持着不为日本侵略者服务。

日军投降后一年,韶关市府照旧式样修复,并加固西桥台,恢复两岸交通。


到了1949年,10月6日,解放军攻下南雄后即挥师韶关,连夜行军130多里,于7日凌晨到达韶关城外。国军下层官兵对于毁桥的心态完全不同了,他们根本没有用炸药,只用一些汽油点火烧一下,给上峰有所交待就跑了。

好在解放军来得也快,先头部队一三四团二排长勒可明迅速带领战士们占领大桥两端,并进行灭火,韶关的市民群众也纷纷自发前往抢险灭火,仅仅不到半小时,军民齐心扑灭了大火,保住了抗战功臣曲江桥。当解放军战士高举一面面红旗在曲江桥面飘扬而过的时候,韶关全城人民沸腾欢呼。

此后,曲江大桥还几经易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桥改名为“反帝大桥”,1981年又改名为“南门大桥”,民国时解放路又叫风烈路,俗称南门,最后,市政府顺应民意,改回原称为曲江大桥,一直沿用至今。

历经风雨的曲江桥,作为韶关市区最早建造的公路桥梁,贯通南北交通,在韶关市桥梁史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今天依然发挥着交通枢纽的作用。大桥桥墩日陪伴着滔滔不绝的江水,桥面承载着源源不断的车流,每当夜幕降临,两排桥灯和五彩的装饰灯通明透亮,宛若两条火龙飞渡浈江,成为韶关城一道亮丽的景观。


岁月像过滤的筛网,一座桥,见证了几段烽火岁月。硝烟已经远去,如今的曲江桥仍旧风雨不改屹立着,而历史的沉淀,将会让这座浈江上的明珠越发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