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智慧博物馆是科技创新带来的必然变革,是方向

项目时间:2020-07-29

文物保护要靠科技。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推动文物与科技深度融合,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积极探索智慧博物馆建设路径,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加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努力推动博物馆更加智慧、更加智能。   


一、保护文物更加智慧

智慧博物馆对藏品保存状况、环境变化等更加“耳目通达”“反应敏捷”。通过实时动态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对症下药。文物保护正在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保护转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初步建成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运用多种手段实现对文物保存微环境的精准调控,以及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集成应用。 


二、管理手段更加智慧

智慧博物馆旨在搭建完整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将藏品、展品、库房、展厅、游客等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博物馆内外部信息更加“融会贯通”。智慧博物馆为实现博物馆从传统的“以物为核心”的工作状态转而向人性化的发展、“运筹帷幄”提供了可能。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成都博物馆等结合自身需求,建成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业务项目管理平台等,大幅提升工作效能。


三、服务观众更加智慧

智慧博物馆运用智能导览、虚拟漫游等智能手段,推动“人+物+应用+管理”多端融合,博物馆更加“知识渊博”与“善解人意”。故宫博物院、山西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推出一批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全方位、多层次满足观众需求,带来了智慧化、沉浸式、个性化的博物馆体验。



可以说,智慧博物馆是科技创新带来的必然变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方向,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智慧博物馆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梦想与辉煌同在。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正确的导向

智慧博物馆建设要为挖掘文物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服务,更要为揭示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服务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应充分认识文物工作的历史使命,正确处理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关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文化导向。

智慧博物馆建设要围绕民生所愿、百姓所需;

找准传统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推动文物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发挥文物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作用,传播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价值、体现中国精神。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

智慧博物馆建设要积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教育、旅游、城市发展、国际交流融合发展,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在科学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时代下,要防止出现重文物形式呈现、轻价值内涵认知的倾向,拒绝审美快感代替价值欣赏和精神追求。
优化科技保护需求,结合智能化、智慧化应用,做好产需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批前景广阔的文物保护装备技术研发,提升科技创新应用能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既注重自身能力建设,探索符合智慧博物馆建设特点的人才管理机制,又坚持开放对话,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夯实科技基础,攻克科技难关,提高科研能力水平。


三、坚持创新创造

智慧博物馆建设要着力解决“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和技术瓶颈,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健全与科技领域的合作机制,发挥科技创新与生俱来的基因优势,丰富文物价值表达和呈现形态,提高可读性、趣味性、便利性。
要把握技术进步的机遇和挑战,及时跟进,深入研判,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拓发展新空间,掌握发展主动权。目前,5G商业牌照已全面下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方兴未艾,希望行业密切关注,积极探索,让新技术新应用助力行业提质增效

同时,要积极推动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取得的最新最优成果“走出去”,在国际市场有所作为,让更多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摘自:民族智慧)




广州欧科,深耕于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博物馆,是“科技+文化+创意”融合领域的独角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