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智慧博物馆 | 中小型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

项目时间:2020-08-05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国内外博物馆大多采取了“闭馆”措施,同时众多内部管理、展陈服务被转移至线上,但仍然很多中小型博物馆因信息化发展不完善,不能及时转变服务方式,做到闭馆闭展。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博物馆间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也对中小型博物馆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1、智慧博物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智慧化建设


智慧博物馆功能范围主要涵盖了智慧保护、管理和服务三方面。从技术层面讲,智慧博物馆依托日益成熟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可以有效改善以往博物馆内外“信息孤岛”的困境,实现博物馆在公共服务、文物保护与组织管理等业务流程优化升级。从近几年国内文博行业探索实践看,智慧博物馆平台在文物保护、行政管理、展示创新、观众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

中小型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群体中的数量主体,长期以来由于经费、人才、藏品等客观条件的不足,以致信息化发展整体滞后。随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博物馆模式的兴起,为缓解这种“天然的鸿沟”带来了机遇。内部管理方面,智慧博物馆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可以对内部的工作机制、行政管理、业务流程、数据统计、人员的信息化技能素养等方面,带来很大程度的改善与提升,使原先比较随机的日常工作更加规范化、条理化,甚至是为机制改革带来创新。在博物馆的专业工作层面来讲,大量技术的利用能够在藏品管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历史文化研究、观众个性化服务、文物数据资源共享以及网络“云服务”和宣传等多个环节,弥补以往的发展困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是对博物馆工作的一次“重塑”和重大提升,是对各类博物馆发展不平衡的有效改善。

当然,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和潜力发挥,都需要依靠人的力量来完成,甚至可以说,智慧博物馆最关键的还是“人的智慧”。对于以往缺乏信息化发展经验,人员储备和经费都有很大不足的中小型博物馆,如何建设符合自身需要的智慧博物馆应用系统,如何面对建设后的功能和服务升级,同样也是巨大的挑战。无论是建设时期的经费申请、业务和技术规范、需求梳理、质量把控乃至日常工作习惯,还是建设后的日常应用、优化升级、内容生产、宣传舆情、网络安全和观众服务保障,都需要做好。

2、智慧博物馆中智慧化建设的痛点


很多中小博物馆智慧化建设,除了资金和硬件配置提升外,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成为工作发展的“痛点”。

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撑不足。对于中小型博物馆来说,经费之外的最大瓶颈便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为后续建设的实施、质量和进度把控、业务和系统之间的连通等环节带来很大不确定。以湖南文博界为例,笔者曾对省内4家一级博物馆和14个地市州博物馆做过初步统计,其中有11家博物馆未设立专职的信息部门,15家单位负责信息工作的人员不超过3名,而且绝大多数员工并没有博物馆学或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

智慧化发展的功能需求不明确,业务流程缺乏规范。就目前建设经验来看,虽然智慧博物馆的宏观模式比较一致,但是具体到不同博物馆、不同工作人员来说,又具有相当程度的个性化。由于很多中小型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普遍落后,缺乏一定的“信息化素养”,使得在智慧博物馆平台的构建、观众服务的需求调查和形式创新等各个环节,工作人员无法明确自身业务需求和目标诉求。加之工作流程缺乏规范性,业务节点不明确,使得信息化系统在进行“管理”“服务”等环节设置上缺乏依据。

信息化基础薄弱,数据和信息化孤岛现象突出。由于长期以来建设的不足,中小型博物馆在藏品管理、文物保护、展览、教育、观众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软硬件基础都比较薄弱,各类数据缺失较多,在各类数据的关联应用方面,也鲜有尝试。这就造成博物馆业务数据之间的“孤岛化”现象较为突出,至于智慧博物馆发展理念中的利用各类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整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传播等未来愿景,更是有比较大的距离。

对于地域历史文化、文物藏品的资源挖掘和研究不足,“内容生产”滞后。在智慧博物馆建设中,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强化文物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大众共享,组织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尤其是各类线上文化服务,都离不开对馆藏文物和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古德曾说:“博物馆不应该是物品的坟墓,而应该是思想的摇篮”,深化研究,加强高质量历史文化内容的生产,也是亟须补齐的短板。

3、智慧博物馆的智慧化发展思考


智慧博物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要尽量将有限的经费、人员和精力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本馆需求的智慧化发展道路。

从行业宏观层面来说,应发布智慧博物馆技术规范。据统计,2019年底我国共有5535家各类博物馆,中小型博物馆又占了绝大多数。在当前的博物馆发展热潮中,很多中小型博物馆面临新馆建设或者改造,智慧化已成为各类博物馆建设项目中的一部分,相关部门发布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指导性规范文件,将会在智慧化发展带来更加规范、更加科学的建设性参考,提升建设质量和避免资源浪费。

坚持重点突出、按需建设的原则。面对有限的经费和资源,中小型博物馆应在“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的大范畴内,选择最为需要的“必建”内容。最新发布的博物馆评估定级中的打分项可以作为很好的依据,也可以尝试进行一定的观众调查研究,比如重点在藏品保护、藏品管理、网站和线上服务、教育活动、导览导视、新媒体宣传、网络安全等方面强化建设,保证最基础的文物保护、观众服务和数据建设等内容。

就博物馆内部而言,做好智慧化发展的各方面应对也是当务之急。加强信息化专业部门和人员的配置、培养,确保智慧化研究和建设的专业性。制定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就经费、人员和业务需求的实际,采取分步走的发展战略。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小型博物馆要明确工作人员和观众的角色划分,着重加强馆内各项业务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建设,无论是文物保护、内部管理还是观众服务,如果没有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将会对各馆智慧化发展的需求、建设目标以及后续的应用带来困扰。

加强行业内部交流,合理利用第三方平台。面对人才不足、经费有限的短板,中小型博物馆还应注重深化行业内部的学习交流,重点借鉴相关单位的建设成果和先进经验,从技术路径、实现效果等各方面加以学习和交流。同时,对于近年来出现的成熟的第三方文博信息化平台和小程序,也可以选择合理利用,这些轻量化、针对性较强的博物馆服务系统,对于短期内解决中小型博物馆智慧化的需求,提升宣传推广,减缓信息化系统日常运营的工作压力,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文章来源:文博中国,作者:王文彬)




广州欧科,深耕于智慧博物馆,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博物馆等服务,是“科技+文化+创意”融合领域的独角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