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要靠科技。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推动文物与科技深度融合,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积极探索智慧博物馆建设路径,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加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努力推动博物馆更加智慧、更加智能。
一、保护文物更加智慧
智慧博物馆对藏品保存状况、环境变化等更加“耳目通达”“反应敏捷”。通过实时动态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对症下药。文物保护正在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保护转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初步建成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运用多种手段实现对文物保存微环境的精准调控,以及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集成应用。
二、管理手段更加智慧
智慧博物馆旨在搭建完整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将藏品、展品、库房、展厅、游客等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博物馆内外部信息更加“融会贯通”。智慧博物馆为实现博物馆从传统的“以物为核心”的工作状态转而向人性化的发展、“运筹帷幄”提供了可能。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成都博物馆等结合自身需求,建成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业务项目管理平台等,大幅提升工作效能。
三、服务观众更加智慧
智慧博物馆运用智能导览、虚拟漫游等智能手段,推动“人+物+应用+管理”多端融合,博物馆更加“知识渊博”与“善解人意”。故宫博物院、山西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推出一批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全方位、多层次满足观众需求,带来了智慧化、沉浸式、个性化的博物馆体验。
一、坚持正确的导向
智慧博物馆建设要围绕民生所愿、百姓所需;
找准传统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推动文物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发挥文物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作用,传播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价值、体现中国精神。
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既注重自身能力建设,探索符合智慧博物馆建设特点的人才管理机制,又坚持开放对话,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夯实科技基础,攻克科技难关,提高科研能力水平。
同时,要积极推动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取得的最新最优成果“走出去”,在国际市场有所作为,让更多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摘自:民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