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历史建筑三维扫描,用科技守护记忆

项目时间:2019-11-14

历史建筑不仅是文化传承,也是集体记忆,而科技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功不可没。”



历史建筑三维扫描延续上海科学会堂的生命

拿市科协所在的上海科学会堂来说,科学的修缮既令其摆脱了危房的困境,又保存了历史风貌。

科学会堂的主体建筑始建于1904年,是上海最大的法式古典建筑。由于受到白蚁侵蚀、部分木结构损坏等问题的困扰,并在抗震、消防等方面不符合现代建筑的安全需求,2009年,这栋历史保护建筑被认定为危房。修缮工作对建筑内部的承重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与改建,仅仅为了复原内天井的外立面,专家就召开了数次会议,方案甚至精细到外墙黑灰石子的配比比例,最后一致决定将外立面的鹅卵石剥离下来,经过重新清洗后再原貌复原。经过特殊而严格的工艺处理,无论是外墙装饰、屋顶,还是法式拱形门窗、彩色玻璃、旧式木地板等,都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旧有的风格。

“用科技手段并不意味着让历史建筑更新更炫,而是对其进行保护和更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说,比如测量工作,以前都是由人拿着皮尺去测,现在一些建模技术可以进行准确测量。此外,新科技还可以对历史建筑的质量和结构进行考察,满足安装空调等新需求,特别是对建筑加固和抗震起到了很大作用。


历史建筑三维扫描,最小干预

“早在1931年,第一届历史性纪念物建筑师国际协会会议上,就明确了在修复工程中允许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曹永康介绍,会议当时建议在任何加固或局部修复行为实施之前,必须对其损坏和自然衰败进行全面的分析。

谈到科学技术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曹永康认为,科技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能减少不必要的损伤,也符合最小干预原则,可提供长期动态的实时管理。比如,在对梅兰芳故居测绘时,就用到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它能以任何角度位置对三维模型进行透视观察,并且可对模型进行精确的数据测量。红外热成像技术在20年前就开始被国外学者应用于建筑遗产病害检测中,它具有检测速度快、实时结果显示、对文物建筑完全无损的优点,可用来检测外墙空鼓、表面剥落、屋顶渗漏等病害问题。这一技术也用在了对泗泾古镇民居的检测中。

对于玉佛禅寺大雄宝殿须弥座的检测,则采用了地质雷达这种无损检测技术,使用了三种不同频率的天线采集数据,经过对数据的整合和分析,推测出了须弥座内部的大致结构关系。“对历史建筑进行干预时,选择的材料既要具有可逆性,也必须尊重被修复的历史建筑。也就是说,修复材料要在化学、物理、力学性能、弹性方面与原有的材料相兼容。”曹永康说。



*广州欧科,高新技术企业,新三板挂牌,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院士支持,深耕于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博物馆信息化,历史建筑三维扫描领域,是“科技+文化+创意”融合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更多有意思的“干货”和资讯,请访问 微信公众号【指尖文博】
*关键字:历史建筑三维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