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来到山水洲城长沙。
主场城市活动上,一系列精彩的发布与活动,以创新之姿讲述新时代的文明故事,展示传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理念新进展新成效。
开幕式上,两份沉甸甸的名单点亮全场。
“申遗实践激活保护合力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协同发展”“智能守护+实地巡防 创新文物安全监管模式”……在国家文物局遴选中脱颖而出的22项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对外发布,这些案例充分展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文物工作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努力构建文物事业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
历史的印记在文物中沉淀,民族的智慧于瑰宝间闪耀。
现场发布的2025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记录”考古发掘的历史瞬间,“书写”文物保护的千钧重任,“探寻”文物瑰宝的多重价值,为文化繁荣注入新动能。
主题讲述中,风雪与热望在此交织。
“我会始终铭记总书记的嘱托,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让古老的龙门石窟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馆员焦建辉坚定的声音响彻全场。
“白天我们喝着矿泉水、吃着方便面,寻找一个又一个文物点;到了晚上,我们往往只能借宿在乡镇文化站,有时还借宿在牧民家中。”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羌塘女子普查队队长次仁曲措的脚步诠释着对雪域高原这片古老土地的执着守护。
“岳麓书院欢迎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背景的学者,这是她续千年仍然充满活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种传统,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外籍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彼得用中文道出中国友好、开放和包容的文明密码。
“我一定会当好小讲解员,传承好一师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小朋友从历史中获取力量。我更要向革命先辈学习,立爱国报国之志,做强国栋梁之材。”系着红领巾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万子初誓言铿锵。
《“国宝”时刻》让百件珍贵文物以超高清影像技术呈现,纪录片《因为长江》遴选长江沿线代表性文物,展现长江万年不息的长卷……国家文物局携手相关部门推出7个文物展示传播项目,以丰富多元样态,立体广泛传递文物之声,让文物惠民,让文化润心。
科技创新是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岳麓山下,湖南师范大学内,文物科技创新论坛率先“点燃”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氛围。论坛聚焦文物“防、保、研、管、用”等典型应用场景的科技创新,分享青藏高原古代人群演化、有机残留物生物来源精细鉴别、石窟岩体裂隙探测、脆弱青铜器保护修复、馆藏文物数字指纹、敦煌数字藏经洞等多个主题的阶段性成果。文物联合基金的设立,将通过专项资助打通学科壁垒,吸引更多科学家投身文物保护“深水区”。湖南文物与科技融合成果展示则是近年来湖南围绕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展示传播等场景,取得的一系列技术突破和应用成果。
大江奔涌处,文明孕千年。
如何“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文物事业发展、用文艺作品讲好文物故事、湖南考古与中华文明探源、高技术的文物应用创新实践、在城市更新中加强文物保护、革命文物的叙事创新与价值传递、乡村(类)博物馆建设等内容深入研讨交流,凝聚起共同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强大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在国家文物局倡导下,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组织开展7000余项线上线下活动。天津、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四川等20余个省区市举行本省份主场活动,甘肃、山东、陕西、河南、湖南、江苏等省份文博活动数量超400项。
各项活动情系民生,融入人民美好生活——
在天津,平津战役纪念馆“平小津”“津小平”两个IP人物对话回溯峥嵘岁月,让红色文化感召更多青少年;在山西,“无边界历史教室”教育活动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让文物知识走出展馆;在内蒙古,红山文化课程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文物、了解文物;在吉林,“破土见真知·守护历史文化遗产”大安东山头考古工地研学活动,让青少年亲手触摸历史的脉动;在四川,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中小学生走进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见证经过首创技术处理后的脱水象牙,感受文物+科技的魅力……研学教育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文物与少年的对话之门。
惠民利民活动暖心开展。河北组织文物鉴定专家团队,为居民陶瓷、书画、玉器藏品提供公益鉴赏咨询服务;辽宁公益宣讲活动“黑土地下的文明密码”,帮助公众了解辽宁历史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从城市到乡野,全国各地的文物惠民活动,致力于汇聚起全民护宝的强大共识。
河北文博探秘直播中,馆长与推荐官化身“云端导游”,详解展陈背后的故事;湖北考古现场直播让观众“云参与”发掘过程;陕西线上发布《我的家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武惠妃石椁:两世传奇》,系列英文短剧,深情演绎世界人民共同守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动人故事;宁夏运用VR技术推出“光影凝萃彰古韵,云端览胜焕新颜”线上宣教活动,实现足不出户尽览塞上古韵……展陈背后的匠心、考古现场的温度、文化遗产的叙事、塞上古韵的沧桑,通过云端无远弗届地传扬。
各项活动聚焦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前行——
浙江开展“联动与共享”世界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对话,深化杭州西湖、大运河三大遗产联动;山东成立考古遗址公园联盟,构建协同保护新格局;川渝携手成立文物鉴定中心与革命纪念馆联盟,共筑巴蜀文化高地;海南举办2025年海南文博行业文创大赛,挖掘海南文化特色、助力文创产品蓬勃发展;甘肃发布《甘肃省石窟寺保护管理导则》,为石窟寺保护强化制度保障……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各地在推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上,频出实招。
黑龙江为“四普”实地调查优秀案例颁奖并发布“四普”阶段性成果,江苏举办“四普”新发现图片展览,西藏羌塘女子普查队进校园、进社区讲述文物普查故事……让全社会增进对文物普查工作内容和成果的了解,让更多人更加热爱身边的文化遗产,更加关心和支持文物保护工作。
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西组织作家走进红色革命遗址采风创作,以文学笔触书写英雄史诗;广西进校园、社区开展“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抗战精神”南宁昆仑关战役旧址博物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巡展、红色故事展演、抗战知识问答、普法宣传等活动;云南“侨魂铸丰碑 文物活课堂”以“主题宣讲+沉浸互动”形式,聚焦南侨机工抗战历史与华侨精神传承,激发公众对抗战文化遗产的情感认同和保护意识……
文物活水,奔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