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努力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博物馆学——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综述

项目时间:2023-12-25
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智慧博物馆,广州欧科1
11月23—25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在广州举行。

作为中国博物馆学界最高级别的学术会议,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聚焦“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主题,着重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发展,提高博物馆内部管理和外部治理水平,坚持服务大众,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水平,实现博物馆高品质、差异化发展等方面的学术问题。立足中国博物馆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努力用中国道路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升华为中国理论,为推动全球博物馆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三天时间里,来自国内外的博物馆学专家、博物馆工作者、特邀代表、媒体记者来到广州,聆听学术报告,分享心得体会,发表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中国博物馆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积极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全方位展示了近年来中国博物馆事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的新成果,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的积极贡献。

这是一次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会

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召开之时,正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在全党全国掀起学习热潮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期博物馆工作,同时也为中国博物馆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召开的中国博物馆学大会,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会议内容的重中之重。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智慧博物馆,广州欧科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智慧博物馆,广州欧科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这是一次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社会关切、聚焦现实问题、面向未来发展的学术盛会,也是打造中国博物馆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及博物馆改革发展新成果交流平台的创新举措,更是新时代博物馆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也进一步明确提出:本次中国博物馆学大会,是一次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学习会、研讨会。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认识和分析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使命与任务,锚定当前博物馆事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研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生动实践,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奋力推动博物馆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各专家致辞,博物馆学大会,智慧博物馆,广州欧科
85岁高龄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专门通过视频寄语参会嘉宾和广大博物馆学人:举办中国博物馆学大会,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力举措,必将为交流展示博物馆改革发展成果、加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赋能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发挥巨大作用。包括敦煌石窟在内的全国众多文化遗产地,也是一座座内涵丰富的遗址博物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愿与大家一起,不断丰富博物馆的类型构成,突出博物馆的文化创新功能,为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和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谭玲都在致辞中表达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共同愿望。
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柳士发
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柳士发在大会闭幕式上强调:我们应当抓住战略机遇,不负黄金时代,树立大博物馆和新博物馆理念,积极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实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大发展和跨越式新进步,推动我国建设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博物馆学做出卓越贡献。

这是一次全面推动博物馆学科建设的促进会

博物馆学作为研究博物馆的性质、功能、运行、管理及其发展规律的专门科学,与博物馆相伴而生,对实现博物馆的职能、价值,推动博物馆的繁荣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博物馆学界在持续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同时,放眼国际博物馆发展大势,立足我国国情实际,紧扣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实践命题,扎实推进博物馆学基础理论与实务应用研究,努力将中国博物馆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组织召开中国博物馆学大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汇聚博物馆学人、展示博物馆学研究成果。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投稿近500篇,论文的数量与质量都体现出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水平。在3天的会期内,大会共迎来了4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特邀嘉宾、会议代表、媒体记者和列席代表,与会嘉宾、代表的深刻洞察和热情讨论使得大会充满思想的火花和学术的碰撞。

“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凝聚了我国博物馆界的普遍共识,承载着博物馆人的共同愿望。在主旨报告环节,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馆长吴向东、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刘国祥、复旦大学教授郑奕、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海明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博物馆改革发展的中国实践。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
王旭东讲述了“四个故宫”的建设历程。在学术故宫、平安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中,学术故宫是核心,从故宫博物院建院之初,就把学术研究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治院之本。他指出,故宫博物院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联合国内外学术科研机构通过多学科协同,全面、深入挖掘故宫承载的多元价值,以“学术故宫”为核心,推动“四个故宫”建设,逐步将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馆长吴向东
吴向东描绘了红色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图景,也给全体与会代表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他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聚焦重大主题,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策划推出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精品红色主题展览。
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刘国祥
刘国祥提出了博物馆参与公众考古和建设公众考古的新路径。他归纳总结了当前我国公众考古的五种形式,并指出考古博物馆近年在国内快速发展,以考古遗存为主体,藏品均为出土物,以展示考古学科知识为宗旨,对展示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识、以考古学视角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复旦大学教授郑奕
郑奕探讨了博物馆助力城市软实力提升的新思考。博物馆之于城市发展有短期和长期效应之分,构成了对城市综合实力的影响力。博物馆助力城市形象构建,重点在于城市品牌建设及民众的认知。博物馆所具有的内在优势可让其成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引擎,帮助人们理解“他者”,尤其是外来者、弱势群体,从而巩固社会关系,并真正践行博物馆的“卓越与平等”。
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海明
肖海明立足粤博经验讲解了打造“立体博物馆”的新理念。立体博物馆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的、全方位的呈现服务、尝试拓展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要的博物馆。立体博物馆涉及博物馆业务的各个方面,如立体的展览、立体的藏品利用、立体的研究、立体的教育、立体的宣传、立体的安保等等,具有不断延伸拓展的特性。

图片 16.png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艾玛·纳迪女士和国际博协城市博物馆收藏与活动委员会主席乔安娜女士分别通过不同方式,向中国学者介绍了国际博物馆学发展的新动态以及最新实践,表达了国际博物馆学界对中国博物馆学发展的关注。艾玛·纳迪主席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大会促进博物馆学科发展,找到共同协作提升博物馆质量的新方法。作为葡萄牙里斯本博物馆馆长,乔安娜主席重点介绍了里斯本博物馆的创新包容性项目。这些项目倡导公平性、包容性、为提高社会福祉架起桥梁。通过展览中的展教活动、亲身体验、讲故事或是城市导览等,可以激发公众创造性的表达和批判性思维,对个人和社区的幸福感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

这是一次大力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交流会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之花,在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全国广大博物馆工作者和博物馆学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大力推进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着眼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博物馆学者、博物馆工作者正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锐意开拓进取,努力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博物馆学,扎实推进我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了推动这一目标的有效实现,本次大会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度聚焦《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深入研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问题,精心策划了博物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革命文物主题陈列展览、考古成果的博物馆转化传播与遗址博物馆建设、博物馆如何应对公共文化服务新挑战四场平行论坛。四个论坛议题,不仅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博物馆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前沿性、理论性、应用性和社会性,也生动体现着我们立足文化强国建设,理论联系实际,面对当下的博物馆现实,解决时代性问题的政治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学术追求。

“博物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分论坛由中国博协博物馆学专委会与博物馆管理专委会共同承办,论坛内容紧扣大会主题,针对当前博物馆事业发展和博物馆学学科建设的现状,汇聚焦点、回应热点、直面难点、畅所欲言。在分论坛上,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以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的建设实践为例,阐述博物馆在展览的多样化、传播的现代化、导览的国际化、服务的人本化、管理的智慧化,现代化的公共文化空间等方面历经的蝶变以及呈现出的崭新发展格局;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从“以系统思维规划品牌建设”“以项目推进擦亮传统招牌”“以‘上海文化’品牌作为引领方向”“以国家战略提升品牌高度”“以宣传推广强化品牌广度、以创新求变开拓品牌深度”等方面分享了博物馆品牌建设的具体思考与做法;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陆建松从学科定位、学科体系、学科队伍、学术研究、学科保障五个方面梳理了现阶段博物馆学科发展遇到的挑战和瓶颈,提出了破解之道;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以“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沉浸式数字展”为例,阐述并分析了随着数字化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和更新,数字化向非数字的实体展览的应用、渗透和重塑,进而促成数字展览和实体展览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彭文和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讲师王思怡则分别从博物馆工作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分别谈了目前高校博物馆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和跨学科化的博物馆学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勾勒了当前博物馆学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新时代的博物馆及博物馆学术机构应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与学术机构的深度合作,着力吸纳、培养理论研究和专业实务俱佳的引领性人才,保证博物馆学学科建设的前沿性。


“革命文物主题陈列展览”分论坛由中国博协纪念馆专委会承办,共有11位资深专家进行理论解读与经验分享,大至宏观层面,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辨析红色展览的价值与意义;小至微观层面,以展览实践为题传授的策展经验,均有独到的见解。专家们的发言细致地梳理了当前革命文物主题陈列展览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和挑战。12位论文作者结合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研讨,研讨内容贴合革命纪念类展馆的实际工作,探讨的课题覆盖面广,涉及多个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值得进行持续、深入地探索和发掘。在分论坛上,学者们提到要着重处理革命文物展览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之间的辩证关系。大家普遍认同,“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是革命文物展览必备的底色,是不可或缺的共性特征。为扩大革命文物展览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社会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相关展览已经开始探索将叙事性、教育性等个性特征融入其中的方式。分论坛总结了革命文物主题展览在全国推广的模式,并着重探讨了推动革命文物主题展览的跨界融合方面的问题。

“考古成果的博物馆转化传播与遗址博物馆建设”分论坛由中国博协考古与遗址博物馆专委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委会共同承办。分论坛重点讨论如何发挥综合性博物馆和遗址博物馆平台优势与资源特点,促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论坛以主旨报告、主题发言、面对面交流的形式,畅谈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发展与收获,探讨考古成果的博物馆转化传播与遗址博物馆建设的相关问题。在分论坛上,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围绕考古遗址与博物馆相结合进行展示的最新尝试与思考,指出遗址博物馆对我国遗址保护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以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为例,探讨了遗址博物馆展览的多样性尝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副秘书长安磊从遗址博物馆与考古遗址公园的关系出发,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探讨了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考古遗址,为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管理和运营提供有效方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小蒙以陕西考古博物馆展陈实践为例,从考古成果转化的三个维度出发,指出了考古博物馆陈列的两大创新点。主旨发言依托考古遗址的多重属性,对考古成果的保护利用、与遗址公园的关系、遗址展示等内容进行了探讨,有效推动了考古遗址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开展。12位论文作者代表在交流发言中探索了考古遗址创造性转化的新方式;分享了新技术新理念的实践思考,全面阐释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交流了大视野、大格局下的思维视角,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这既是博物馆实际工作的认识和总结,又是对遗址博物馆发展的探索和思考,反映了近年来遗址博物馆的最新研究成果。

“博物馆如何应对公共文化服务新挑战”分论坛由中国博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区域博物馆专委会承办,20名来自博物馆、高等院校、媒体、科技、旅游等相关领域的青年管理者、专家学者和论文作者围绕论坛主题和“新形势下,博物馆发展面临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如何解决或适度缓解博物馆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博物馆应如何差异化发展,各美其美”三个分议题,作主旨发言和圆桌对话。在分论坛上,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以“跟着苏博去旅行”项目为例,分享了博物馆在为观众提供深度观展、旅行体验的同时,反哺周边街区和城市旅游市场发展的实践。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步雁指出当代博物馆兼具博物馆和旅游景区的双重性质,博物馆应深入思考,保持自身的特有属性,不是迎合大众的“快消”文化需求。伪满皇宫博物院院长王志强以吉林“点亮文博之光”行动计划为例,说明行政推动+技术、设备植入+专业能力导入是项目实施的必要保障。腾讯数字文化试验室副主任闫国君阐述了“繁星计划”通过博物馆小程序、视频号工具箱、数字文创和数字化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助力中小博物馆数字化能力提升。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王溪认为博物馆应针对知识普及、深度学习、专业研究等不同的观众需求,为观众提供分众化、特色化的讲解内容。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董时结合调查数据,分析了大学生参观博物馆的现状、喜好和对博物馆的建议,有助于博物馆更好地服务大学生群体。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提出应建设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创造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的观众友好型博物馆。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宋娴以迪拜未来博物馆“未来绿洲”展为例,呈现了博物馆发挥疗愈潜能的实践。携程集团旅游事业部副总经理王翔运用与博物馆在文创研发、展览策划、教育活动开放、文化体验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合作案例,阐明了跨界合作有益于博物馆实现品牌的新转化、增强观众的新体验,将更好拓展博物馆服务的新模式。有关代表还围绕博物馆如何做好绿色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共享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这也是中国博协积极探索改善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效率与活力的一次富于改革创新精神的大会。大会四个平行论坛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分别由博物馆学专委会和博物馆管理专委会、纪念馆专委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委会和考古与遗址博物馆专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区域博物馆专委会具体负责。而主旨发言的确定、大会论文的征集与遴选、特邀代表的选择与分组等,则广泛听取了博协理事长办公会成员、理事会专家组成员和大会筹备办公室成员的意见。主办方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次博物馆学大会,通过不断增加的平行论坛和论文作者、以及高水平的文章和研讨,不断提升博物馆学的整合力和系统性,不断增强博物馆学的学科性和专业性,打造一个展示博物馆学的学科建设与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进展、最新动态的交流、展示新平台,为博物馆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学术和理论支撑,逐渐成为一个在国内和国际都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

为期三天的大会议程虽然短暂,但却让全国各地的文博工作者、爱好者进行了一场思想上的碰撞,实现了一次精神上的升华。在大会期间,广州塔“小蛮腰”特别为大会点亮,6场公共讲座场场爆满,博物馆之夜活动座无虚席,大会开幕式网上直播三小时点击量累计突破300万,所有列席嘉宾名额在网上预约开启后数秒即告罄,从这些细节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博物馆学大会不仅承载着行业的关切,也饱含着公众的渴望;不仅是博物馆领域共襄盛举、共商合作、共话未来的新平台,更是一场公众领略博物馆魅力,感受新时代文化建设成果的文化盛会。在这初冬时节、美景宜人的羊城广州,举办中国博物馆学大会让广大市民群众深深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中国博物馆学大会与公众之间的良好互动。


文章来源:中国博物馆协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