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千年古镇的“焕新”之路

时间:2024-06-1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描述的田园景象正在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牛佛镇变为现实。

近年来,牛佛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抓手,通过加强耕地保护、发展富农产业、改善人居环境,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美丽田园景象。
牛佛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田野涌动新希望

牛佛镇位于沱江之滨,起于宋朝,素有“千年盐都水陆第一镇”之称。此前,因为行政区划调整、城乡发展不均衡等原因,牛佛镇的农用地空间集中程度不高、村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水土流失逐年加剧。


“因为地块散、面积小、产出有限,部分村民不愿意种粮,而是到城里打工。”牛佛镇红旗村党总支部书记陈立平介绍说,2021年,牛佛镇被自然资源部批准纳入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这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古镇振兴的新希望。


试点过程中,牛佛镇坚持“多规合一”,以大安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为基础,依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结合《牛佛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牛佛古镇保护性规划》等,科学编制《牛佛沿江生态融合发展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2—2035)》及红旗、农科等4个村的国土空间规划,按照《牛佛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牛佛镇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方案》等,将22个试点项目细化落实到图斑地块,确保整治任务可实施、可量化、可考核。


农用地整治是牛佛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试点项目按照适度规划经营和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在充分尊重当地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在红旗村等11个村开展了8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有效耕地面积达535.8亩,进一步提高耕地连片度;对2000亩耕地进行提质改造,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和等级;对1000余亩撂荒地实施整治,引导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代耕代种、联耕联种”。


“过去我家承包的2亩多耕地被分成了五六个小块田,坡度高矮不一,别说机械化耕种,就是肩挑背驮浇水施肥都很困难。”红旗村村民陈燕辉介绍说,“如今村里耕地集中连片,我承包的土地从2亩多增加至700多亩,种田依靠机械化,日子过得很安逸。”


开拓富民新“稻”路

2023年年底,旧貌换新颜的红旗村,吸引了众多养殖企业前来洽谈合作。在当地政府引导下,红旗村确定了“水稻+”的养殖业发展思路,推行“稻在水中长、蛙在稻间跑、虾在稻下游”的绿色养殖模式。


陈立平介绍说,按照“水稻+”的养殖业发展思路,红旗村在水稻田养殖青蛙和小龙虾,利用其排泄物为稻田施肥;水稻田里的微生物又能为青蛙和小龙虾提供丰盛的“自助餐”,节省饲养成本,净化水质。此举不仅有效盘活稻田资源、实现“一田两收”,还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开拓出富民增收新“稻”路。


目前,红旗村已在670亩水稻田里养殖小龙虾,亩产稻谷近500公斤,亩产小龙虾近150公斤;在300亩水稻田里养殖青蛙,亩产青蛙1250公斤。


“在家门口为养殖企业打工,不仅工资收入不低,还能就近照看家人,幸福感比在外打工高多了。”外出务工返乡的红旗村村民黄美玉说。


整治保护两相宜

家住牛佛镇农科村的姚定慧,每天都会很早起床,把屋里屋外打扫一遍。


“以前村里基本都是泥土路,车子过时尘土飞扬,现在硬化路通到家门口,灰尘少多了,家里也要勤打扫,这样才看着舒心、住得舒服。”姚定慧说。


试点过程中,大佛镇将人居环境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投资740万元打造“拾光烟火醉美农科”和美乡村,通过风貌提升、道路硬化、环境整治等,对80余户群众房前屋后实施整理,拓宽、硬化村道2.1公里,修建村级污水处理站、配建污水管网等。


同时,牛佛镇特别注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对镇里的1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建筑等进行保护性修缮,建成古镇旅游景区。绘于民居墙上的“滚铁环”“老鹰抓小鸡”“跳马马儿”等一幅幅农民画,让游客深刻感受到当地浓厚的乡土气息。


“除了环境变好了,村里的文化气息也更浓了。”姚定慧介绍说,“今年春节,村委会组织大家一起观看由村民自编自演的‘村晚’,一场这样的晚会,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让过年更有年味儿了。”


千年古镇蝶变美丽田园。下一步,牛佛镇将坚持规划引领,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着力打造万亩水稻示范园,深入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让千年古镇的稻花更香、乡愁更浓。

文章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i自然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