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大遗址数字化保护

时间:2016-07-19
——为大遗址保护提供科技支撑和应用示范

       为给成都大遗址保护、考古勘探与发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探索成都考古及大遗址研究、管理和展示利用与科技手段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早在2013年11月,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会同市考古工作队组织专业力量在国内探索运用激光遥感、三维测绘、地理信息等先进技术,针对宝墩遗址约40平方公里的重点区域开展无人机载激光遥感与数据测绘工作。

        此次工作形成宝墩遗址的原始航片、机载激光点云数据、高清遥感正射影像等建设成果。其后,继续深入开展大遗址数字化保护工作,先后完成了成都东华门、朱悦燫墓、科甲巷、 邛窑、郫县古城、大邑高山、温江水坝以及通锦路和明代宦官墓等9处大遗址的本体三维数据、全景数据、视频数据等数字化采集以及全市35处大遗址全貌空中360全景数据采集加工工作,形成了原始航片、激光点云数据、三维模型、高清遥感正射影像、数字线划图DLG、全景360影像、数字表面模型DSM等建设成果,为成都大遗址考古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精细的数据资料和新的技术支撑。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希望以此研究探索,不断提升成都大遗址片区数字化、信息化研究、管理与展示水平,更好地为推进成都大遗址保护工作提供科技服务。

       大遗址拥有成都平原史前遗址群、十二桥文化遗址群、大型明代陵墓群和大型窑址群、四川西部抗元遗址等六类共24家文保单位35处遗址点,被列为全国大遗址6大片区之一。由于遗址规模大、分布点位多、差异大、人地环境复杂、基础性保护不均衡、保护经费不足、人才短缺等突出问题,保护形势日益复杂化。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也已日益渗透到考古发掘、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学术研究和日常管理等工作中。

        于是,将多传感器监测、多源数据融合与共享、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先进技术进行无缝集成创新,以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平台建设为核心内容,建立大遗址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多源异构集成的统一时空动态管理数据库,开发大遗址及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与展示系统,建立一站式大遗址动态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建立大遗址动态管理与决策指挥分级管理模式,并与地方建设规划与工程、大遗址保护规划与工程等信息对接,实现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为早期预警和相关行政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为我国大遗址保护提供先进的科技手段支持和示范的成都大遗址数字化保护项目应运而生。
        该项目以国家大遗址保护政策为指导思想,将多种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等技术手段有效融合集成,合理设定监测的指标体系,并开发应用具有针对性的关键技术,建立适合成都市大遗址保护特点的监测、预警、管理、决策、研究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动态管理、智能预警、高效决策、科学研究”,为成都市大遗址保护提供科技支撑,为全国大遗址保护的科技应用提供示范。
        据悉,该项目由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规划,方案已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核和四川省文物局核准。市文物信息中心目前已先期启动成都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与展示系统研发工作,并计划2016-2018年期间,分步完成重要遗址的数据采集、存储,力争2018年基本建成成都市重要遗址数字化管理与展示平台。 

明代宦官墓遗址激光三维测绘

东华门遗址无人机数据采集 

 

东华门空中360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