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南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正式获批。南沙未来的发展路径,已有了明确答案。
《规划》前瞻性地描绘了南沙面向2035年的城市发展蓝图。围绕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南沙将做实湾区交通中心、做强湾区功能中心、做优湾区服务中心,建设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中心地带,秉持“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理念,打造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下面
让我们从十大关键词中
看南沙未来模样吧!
关键词一:战略支点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性平台,南沙聚焦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支点,是广州“未来发展核”。
《规划》提出,南沙的发展定位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粤港澳全面合作新典范、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未来城市建设新标杆。其核心功能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现代化国际化综合服务枢纽、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承载区和国家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以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为目标愿景,至2035年,南沙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携手港澳建成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成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二:湾区前台
从“广州的南沙”走向“湾区的南沙”,打造成为湾区前台,实现广州未来发展核的区域价值。
《规划》提出,随着“黄金内湾”的崛起,南沙的未来价值应向南面向湾区,利用其位于“黄金内湾”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以及多个国家区域战略叠加的政策优势,以湾区之力重塑南沙价值高地,引领“黄金内湾”崛起。
通过加强与湾区核心地区的全面合作,构建开放协同的城市框架,共筑网络化、组群式“大湾区命运共同体”,强化对湾区核心资源要素的组织能力,展现“新广州”引领湾区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面向世界格局的胸怀,并以更优秀的全球城市功能更好地支撑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
关键词三:创新中枢
未来南沙新区立足湾区功能短板,依托大科学装置,协同湾区网络化功能组织,凝聚国家意志,突破系统边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专项行动,构建由广州中心城区—南沙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深圳前海—香港北部都会区—香港中心城区的大湾区空间发展新中轴,对大湾区产业升级发挥核心引领价值提升作用,形成支撑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新中枢。
聚焦“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建立产学研创新高地,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以南沙科学城为核心空间载体,重构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体系。联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等科技创新功能主要承载区,积极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升级发展。发挥南沙在土地资源、交通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推动广深产业合作园建设。以海洋经济、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强南沙与深圳在海洋装备、海洋能源、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合作。
此外,促进南沙科学城与中山翠亨新区、中山火炬开发区、珠海高新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创新平台联动发展,打造广珠澳科技走廊。进一步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实现与珠江西岸在基础研究和先进制造的强强联合。发挥南沙港区与珠江西岸城市港口码头的联动作用,将南沙港航线服务延伸至珠江西岸城市,进一步降低当地企业的综合物流成本。
关键词四:区域融合
向北融入广州都市圈,开展穗港科教与产业合作;向南联动湾区一体化发展,打造“黄金内湾”合作试验区,这是南沙区域融合的两个扇面。
一方面,与番禺、顺德共建广州都市圈南部科创产业发展高地,通过穗港科研教育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支撑广州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将南沙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智慧产业发展先导区。
另一方面,以南沙港为依托,构建面向未来战略新兴产业的枢纽供应链。以南沙枢纽创新服务中心为中枢,组织国际服务、科技创新、主题旅游等区域性功能。协同前海中心、空港枢纽城、会展海洋城、滨海湾新区、翠亨新区、唐家湾新城等内湾战略平台地区,共建世界级湾区核心区。
关键词五:海洋之城
依托南沙区海洋文化资源与海洋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全球领先的海洋之城。
根据《规划》,南沙将建设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推进海洋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建设,集聚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技成果。
其次,加快完善南沙国际金融岛、国际金融论坛会议中心等重大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发展海洋金融、海事仲裁、海洋咨询、海洋信息、涉海商务等海洋服务业,同时,将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推进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高端邮轮旅游,壮大游艇经济规模,建设粤港澳滨海型国际消费中心。依托南沙邮轮母港、南沙客运港等,打造邮轮经济南沙样板,全面提升南沙邮轮旅游的辐射能力、服务能级和消费体验,建设湾区滨海港口文化休闲水上门户形象的枢纽型国际商圈。
关键词六:未来城市
《规划》提出,构建“1(全区综合实证试点)+3(三个技术集中集成示范区)”实证方式,持续推进南沙区未来城市建设。聚焦住宅(社区)、园区、公建、公园、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五个领域,从“规划—建设—治理”全流程探索新理念、新技术、新场景在未来城市空间的应用。
在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先行示范区方面,《规划》提出依托港式国际化社区打造粤港融合可持续未来城市先行示范区,围绕绿色低碳、健康韧性、智慧治理等理念,按照近零碳的标准推进片区规划建设,推动零碳建筑、零碳交通、零碳固废处理等应用场景试点项目建设。
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与应用方面,《规划》提出,要加快推动低空经济科研平台建设,合理规划布局低空飞行器试飞场地、起降点、机库等低空基础设施,引导城市交通、物流配送、通航服务等领域研发和服务型企业及初创型中小企业在灵山岛尖落地集聚,打造低空经济先导示范区。
关键词七:品质标杆
加强城市设计和品质提升,打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提出,以打造“全球未来之城、岭南山海花园”为目标,将全域城乡空间划分为山水都市风貌区、都市门户风貌区、多元宜居风貌区、科创智造风貌区、自然农业风貌区和港城协同风貌区六大特色风貌分区。以实现“观山、览城、望海”的景观序列为目标,构建三级视廊体系,对视线廊道两侧空间提出控制措施和要求,引导形成良好的空间秩序与城市形态。
打造世界级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围绕重要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综合城市客厅。同时,围绕明珠湾核心区三江六岸地区,筛选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加强其周边城市风貌建设,塑造良好的滨水景观。
根据《规划》,南沙将布局“战略型、基础型、先导型”三类公服设施,突出面向港澳人士和国际青年的特色公共服务,打造“5分钟—15分钟—24小时”生活圈。
关键词八:航运枢纽
落实《南沙方案》,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
《规划》提出,通过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强化与港澳合作共建;拓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航运通道;升级江海大通道;完善陆海新通道;强化现代航运服务业探索调整扩大南沙综合保税区,加强与港澳合作开展航运金融、海事服务、国际船舶登记等现代航运服务;创新港澳通关模式,开拓国际航运市场,加快推进广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另一方面,加快构建港口集疏运网络。以江海联运、海铁联运、陆海联运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以港口为枢纽、“一单制”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体系。
《规划》同时提出将建设高品质国际邮轮母港枢纽。拓展面向国际东南亚及日韩国际邮轮航线,建设成为全国邮轮始发港之一,着力打造全球水上国际门户新地标。
关键词九:城乡融合
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共享和产业协同发展。
《规划》提出,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向镇街集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覆盖,推动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
在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方面,南沙将优化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发展和壮大农业优势产业,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品牌战略工程;延伸产业链条,重点支持发展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此外,推动村镇工业集聚区提质增效,作为城市重大产业平台的配套产业和配套服务业载体。
关键词十:绿美生态
以“广州公园城市的示范区,大湾区向往的绿美生活圈”为目标愿景,构建蓝绿交融的“四心两片、多廊成网”的生态安全格局。提升黄山鲁森林公园、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大山乸森林公园、南沙湿地公园四大生态核心;保育北部农业生态基质片区、南部滨海湿地生态基质片区两大生态片区;以水为脉,构建联通山水、贯串城乡、功能复合的“区域—组团—社区”三级生态廊道。
推进“有特色、易感知、惠民生”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公园(包括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包括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广场”的城乡公园和广场用地体系。
来源:广州南沙发布、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