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昆山首次成为全国 GDP规模最大的县级市,但三产比例为1.3∶64.7∶34,是典型的“小农业”。这1%,或许在外人看来有些“微不足道”,然而身处鱼米之乡的昆山人深知它的“不可或缺”。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也时刻提醒着昆山人要做强1%。
15年来,先行一步的昆山始终心系农业、农村、农民,把“勾画新乡土”作为“勾画现代化”的重要一笔,“一盘棋”解决空间碎片化、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让农业产值增长了37%,让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67%,让美丽乡村成为昆山新名片。
春下江南,千灯镇歇马桥村绿意盎然、游人如织。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水街相依、窄巷深弄,道不尽的水乡古韵。游客们手捧“村咖”,闲坐河畔,静享闲暇时光。
“一尺花园”咖啡店内,25岁的店长周钇名正忙着对店里的植物进行养护。
这是一位退伍返乡的“新歇马桥人”。说起返乡原因,有爷爷讲述的村庄变化,有初来“一尺花园”时一杯咖啡给他的惊艳。“打动我的,还有这里对古村特色的尊重与保留。”周钇名说。
年轻人从城市洄游乡村,当地村民也实现了“家门口”再就业。
44岁的吴伟,疫情后回到歇马桥,搬进新农宅,接手了家里的第三代饭庄——“吾厨田园”。“算是小有名气!”
60岁的毕桂珍,成功入职“一尺花园”,成为歇马桥第一批在文旅业态中就业的村民。“每月能挣5000多块,工作也适合我,干得高兴!”
产业的兴旺,有点出乎他们的意料:一年多,眼看着沿河两岸店铺陆续开起来,周末和节假日更是忙得脚不沾地。
千年古村不再隐于野,摇身一变成为长三角“慢生活”打卡地,而变化的齿轮是从23.5亩地转起。
2019年,歇马桥村入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第三批试点村庄,一系列政策利好为古村发展带来发展新机。但千灯镇没有冲动,而是作出了“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的三步走计划。
“乡村发展,空间重构必须走在前。这是大家的共识。”千灯镇副镇长何平表示。
“我们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对村庄周边的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了优化,并在规划中安排了65亩新增建设用地,为歇马桥的发展预留出了空间。”昆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千灯分局局长柳敏燕介绍。
“发展古村、活化古村,需要对核心保护区的古街进行修复,而前提是先把村民安置好。”歇马桥村党总支书记周泽华说,“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我们先利用23.5亩地完成了第一批的农房翻建。”
一子落,满盘活。23.5亩指标的腾挪,改善了核心保护区30余户村民的居住环境,撬动了存量农房的整体盘活利用,带动了全村资源的高效整合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村民们开始盼望第二批翻建。
此外,歇马桥村还通过增减挂钩和拆旧复垦腾退了135.14亩低效建设用地,实现了1900余亩农用地集中连片,并将腾退补偿全部作价入股到村级富民载体,开发建设高标准厂房,将农用地统一流转给优质企业。如此一来,村集体和村民便有了可持续的收入分红。
弥合割裂空间、盘活闲置空间、赋能低效空间。空间重构的魔方,激活了古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不过对于歇马桥而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新业态进来了,古村保护与利用如何衔接?
据了解,歇马桥采用的是“国有资本+集体资金+民营经济”的经营模式,苏州歇马桥文旅投资有限公司是“大管家”。公司负责人管晓燕表示,引入文旅项目时,公司会对品质把关,“不破坏村落原有肌理是首要条件”。
为更好支撑产业落地,歇马桥村成立了农房合作社,盘活老街上空置房屋、机场路沿线店铺等资源。目前,全村已有45%的农宅入股合作社。管晓燕给记者算了笔账:农房合作社每年收益可达100万元以上,每户农房可获得5万元~10万元的年租金,且每年递增5%,算下来每户平均可增收7万元左右。
眼下,村里已建成“半山诗雨”“百盛人家”“一尺花园”等多个品牌农文旅融合项目。村口的空置农房成了村史馆,村内闲置厂房即将改建为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依托土地综合整治建起的红美人柑橘基地,吸引着一波又一波游客前来观光、采摘……
2023年,昆山的粮食总产量又增长了3.6%。
地处长三角、人均耕地不足0.18亩的昆山,何以保持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入了拥有“江南小麦第一方”的陆家未来智慧田园。
5330亩园区中,一望无际的成片农田与“A+温室工场”、粮食烘干中心、稻麦无人农场、无人农场指挥决策中心等现代农业设施,勾画出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美好图景。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田块零散破碎、田间地头私搭乱建。
农田,必须是良田——这是陆家镇改变的第一步。
2017年开始,陆家分批有序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对闲散废弃的建设用地进行复垦。2021年,区域内又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整治,推动农田由“零散”向“连片”、由“小田”变“大田”。
“‘农业园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我们也是瞄准这一目标开展整治的,力求打造一片高标准的现代化试验田。”昆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陆家分局局长苏晓莺说。
如果说土地综合整治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夯实了绿色基底,那么农业科技的现代化,则是农田提质增产的关键生产力。
人工光栽培床、自动种植采收、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农业物联网控制……宽敞明亮的“A+温室工场”中,大大小小的机械手臂运行有序。
“在这里,番茄、草莓、黄瓜等水果蔬菜实现了播种、育苗、采收全自动化,种植周期大幅缩短,产量是有土栽培的8到10倍,且质量更高。”陆家未来智慧田园负责人季雁琛介绍。这正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以下简称“华东中心”)的核心项目之一。
作为农业领域新型研发机构,为何落户农业产值仅约1%的昆山?
“昆山地处长三角,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良好。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扎实的智能制造基础和成熟的工业产业链,便于‘产学研’一体。”华东中心成果转化部副部长韩斌润解开了记者 的疑惑。
据悉,华东中心在昆山的布局主要是以智慧农业、农业机器人、数字设施农业为方向,构建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到新装备、新模式的中试基地和应用场景,实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而对“工与农”的这种连接,昆山在空间上也早有“留白”。昆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征地事务所所长石浩朋告诉记者,园区的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并未一次性用完,而是抓住华东中心落户昆山的契机,按照“源于园区、反哺园区”的理念,优先用于可以反哺园区的智慧农业装备制造项目。
无人机高效遥感监测,智能装备自主收割作业,指挥决策中心实时感知农情,田间的微型气象站、土壤传感器等还可以实时捕捉各种“风吹草动”。300亩稻麦无人农场,未来感十足。这是华东中心的另一核心项目。
数百米外的指挥决策中心内,一块大屏、几台电脑便是无人农场的“大脑”。工程师可根据需要调取墒情监测、气象监测、农机管理、无人机管控、智慧灌溉等各模块数据,并实时在大屏显示。
“在这里,可操控无人机起飞,并监测其飞行路径。”工程师耿博健轻点鼠标,无人机开始巡田作业,“我们还能远程操控无人农机实现‘耕种管收’全过程作业,实时监测土壤温度、湿度、水位,了解病虫害情况,掌握作物长势数据等,并据此作出相应决策。”
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农业,田间地头吹来发展新风。
“农业的现代化,也是农业的工业化、数字化。它不是单纯地用无人设备替代有人设备作业,而是要考虑如何通过自动驾驶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智慧、高效,这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韩斌润看来。
“农业科研+装备制造”“前店后厂”……一批以“昆山创造”为核心的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正在这里孕育孵化,并将飞入更广阔的田地,助力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陆家的特色是童趣小镇。我们的智慧田园不光接二,还要连三,将儿童友好理念植入田园。我们已经预留了50余亩的零星存量建设用地,以保障未来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陆家镇党委书记高勇表示。
城与乡,是读懂城乡中国的一对重要关系。
在昆山,《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注意到这样两组数据:
其一: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6,仅为全国水平的一半;2023年,这一数值为1.78,从绝对值看,变化不大。
其二:200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7540元、15665元;2023年,两个数值分别为83921元、47115元,各增了2倍之多。
14年间的“变与不变”,藏着昆山的城乡共富。记者在被寄予“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小城市标杆”厚望的张浦镇,见到了更为直观的体现。
去年岁末,距离张浦镇区最近的金华村,收入又创了新高,拿到了投资德国工业园(以下简称“德园”)高标准厂房的200多万元分红。这个曾经出行靠摆渡、外来姑娘不愿嫁的“孤岛村”,如今已是拥有2732万元集体资产的强富美村。
今年年初,普罗虎贲升降技术有限公司的新厂房在德园开工了。新厂房主要用于物流仓储设备智能制造。公司将重点引进机器人平台、机器人工作站等,打造集研发、试验、生产于一体的智能制造智慧工厂,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超12亿元。
金华村的“增收”和德园的“开门红”不是巧合,都与张浦正在进行的一场空间变革有关。
张浦,是工业重镇、产业强镇、农业大镇,也是个“三镇合一”的大镇,但行政的“合”没有改变自然地理格局的“散”,而早期村村冒烟、处处点火的粗放发展又加剧了“散”。
“大而散”的一个突出后遗症是“缺地”,好项目落不了地。“从租厂房、扩厂房到如今建厂房,我们和普罗虎贲真是盼了好久!”张浦镇党委副书记王伟坦言。
不仅如此,令张浦焦虑的还有耕地碎片化,部分农田、水系有待修复,乡村发展用地紧缺、历史文化保护空间不足、风貌退化、公共设施不足……
转变始于2020年,张浦镇被自然资源部列为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土地的魔方,再次在张浦转了起来。仅3年时间,张浦就增了5140亩耕地。
据昆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张浦分局局长冯超介绍,依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张浦还对各村低效建设用地进行了腾挪置换,将腾出的空间指标用于产业园区的新载体建设,并建立“强村公司+产业园+村集体”合作模式,既保障了产业转型升级,又拓宽了富民增收渠道。
“通过对村里的老旧厂房进行整治,我们腾出了35亩地,并在自然资源部门帮助下办好了不动产权证。”金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丁新良说,“不仅解了村里用地的燃眉之急,还解决了后续抵押等后顾之忧。”
目前,第一期15亩土地上已经建成田园客厅,落地了餐饮、咖啡馆、民宿、工作室等多种新业态,吸纳社会资本上千万元,完成在地企业注册20余家,孵化引导青年返乡创业就业达320余人。这个田园客厅,连同利用村里闲置地块建设的田园市集、田园大讲堂、田园村厨等,共同形成了“一厅多园”的整体布局。
剩下的20亩地呢?“我们将深度整合农工文旅产业发展,建设集特色果蔬、高端食品、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长三角乡村振兴基地,打造一个我们的‘田园金谷’。”丁新良告诉记者。
这是张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一步新棋。
“金华是省里的特色田园村,已经建立起10分钟文化圈、15分钟医疗圈、30分钟服务圈,来这里住宿、洽谈、团建、休闲,样样都行。”王伟说,“田园客厅也可以是城里的会客厅嘛!”
清明雨霁好插秧。今年清明过后,张浦镇振苏社区一片3000多亩的水稻田首次迎来了“秧苗满田”,原先的砖瓦废墟已消失不见。
“这里原先是振苏砖瓦厂废弃的取土坑,整个区域内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失衡,生态系统受损,生态功能严重退化。”说起昔日振苏,王伟感慨万千。
振苏,是上海在昆山的“飞地”——振苏砖瓦厂。曾经,张浦人万分羡慕,常叹“吃穿用,赤脚都赶不上振苏人”!但上世纪90年代,砖瓦厂停产后,昔日繁华不再:取土烧砖形成的大池塘成了鱼塘,带有时代烙印的红砖宿舍也渐渐破败,与蒸蒸日上的昆山格格不入……
随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展开,这块“飞地”的命运终于迎来转变。
根据规划,这里将建成振苏农业生态园。“振苏窑厂及周边的企业废旧职工宿舍会陆续复垦搬迁,一来为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保护探路,二来改善这里的人居环境。”王伟介绍。
“最近,自然资源部发布全国首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张浦有幸成为1/15,更加坚定了我们探路的信心。”昆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陶青补充道,“未来,这里还将是‘昆山之链’的一个节点,传播农耕文化和生态文明。”
陶青口中的“昆山之链”,是昆山正全力打造的一个生态链条慢行环线工程。
在昆山,位于南部的锦溪、淀山湖、周庄三镇,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协调区。这里有依水而建的自然村160个、大大小小的湖荡20多个,较好地保留了千年的水乡基因。但因水网密布,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眼下,首链工程缘甸段上,一座“昆恋咖啡馆”已成新晋网红。让人意外的是,其前身竟是一座垃圾中转站。再观其周边,千亩鱼塘、连片稻田相伴左右。
“也是改造来的!不过,整治的是散乱鱼塘、碎片农田。”锦溪镇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顾秀根笑着解释。他介绍,这里的养殖尾水经过了三级净化,不仅能解决达标排放问题,还能将传统养殖过程中有害的富营养化水转化为具有较高经济利用价值的回水,提高综合生产效益。
话语间,一群白鹭掠过水面。“‘昆山之链’工程不仅要打造好生态,还将建设相关配套产业,让产业与湖湾共融,让好生态变成好产品。”昆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时永刚说。
锦溪镇顾家浜村党总支书记徐涛告诉记者,“昆山之链”建设后,随着乡村咖啡、乡村民宿、垂钓基地等新业态的进入,村里人气更高了,原来的一些餐厅生意更好了,村民就业路子也更宽了。
但面对如此丰厚的水乡资源,昆山始终心存敬畏。
据了解,通过厂房收购和低效用地腾退,目前昆山已经收回“昆山之链”沿线1000亩土地。但具体配套什么样的产业,昆山还在精雕细琢。
“‘昆山之链’既是民生之链,也是生态之链,容不得半点折腾。只有把‘好钢’配给经得起检验的好项目,这条江南湖链才能永葆活力。”时永刚说。
对于“昆山之链”,市长陈丽艳寄予厚望,要求在守好“三区三线”成果的前提下,立足优化空间布局,高质量开展闲置存量空间再利用,着力把“昆山之链”打造成为世界观察、阅读、解读江南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