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科资讯/

测绘点亮文明之光,智慧传承中华文化——访广州欧科信息技术公司董事长熊爱武

时间:2020.11.12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身受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多次前往陕西、广东、山西等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的省份考察调研,并就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


今年5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被誉为中国考古界“奥斯卡奖”的“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成功入选。“南海I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古代沉船,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历史见证。


“南海I号”考古发掘现场

“南海I号”的考古发掘工作历经近三十年,从水下调查、整体打捞到发掘保护和公众展示,是世界水下考古界的经典之作,开辟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和新领域。而在这之中,一家来自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民营企业展露了头角,并以此拉开了他们投身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序幕。如今,要说到将测绘地理信息与文化遗产保护结合最为成功的典范,广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欧科”)一定位列其中。


深耕细作 静待花开


采访的前一天,正值广州欧科举行2020年半年工作会。据了解,广州欧科在2020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异常突出,合同金额同比增长80%,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合同总额,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今年这场疫情被大家喻为2020的‘黑天鹅’,成为了许多企业难以承受的重负。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次极好的契机,各种线下的实体资源都在向着线上发展,并且这个需求增长是井喷式的。”熊爱武介绍到,“广州欧科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已经坚持了十多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在打基础,做了大量的数据采集工作。近两年来,我们仍然一如既往地在积累数据资源,但已经开始做数据的二次加工,并且打磨了各种应用场景,我们开始成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品牌。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但必须耐得住最初的寂寞。”


成立于2002年的广州欧科,最初是一家传统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创始人熊爱武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光学仪器专业。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广州欧科为广东省考古所提供了测绘地理信息成果,无意间闯入了文博行业的大门。


“文化遗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理想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用测绘的高新技术去保存历史文化的精华,这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开始做这项工作的前几年,一直是我们主动投入的状态,没有任何的积累,甚至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去考古所、博物馆,去向对方介绍我们的信息化的时候,大家都不看好我们。于是我只能坚持,依靠公司测绘板块的业务利润来支撑,坚持一年,再坚持一年,在黑暗中不断摸索。”从最初被考古工作的神秘所吸引,到置身其中十余年的坚持,熊爱武带着她的团队,成为了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播使者。


2012年,广州欧科联合中国工程院刘先林院士,共同成立了广东省地理信息产业第一家院士工作站——广东省欧科数字空间院士工作站。这一年,还注资成立了广东启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专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播、传承与创意应用,这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首家有院士支撑的民营高新技术研发机构。依托院士工作站开展技术攻关,依托研究院开展业务攻关,形成了欧科发展智慧文博的双轮驱动。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广州欧科也紧抓机遇,正在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遗产数据与创新应用中心”。熊爱武认为,“目前多数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本质上都是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层面上做工作。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从数据资源延伸到创新应用,去打造更加丰富、更高质量,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把为文化事业服务提升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思维的支撑下,借助数字化赋能,进行资源聚合,打造多形态的产品,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广州欧科在不断探索的方向。“文化是要广泛传播和研究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创意和创新,形成企业主导、政府支撑、公众参与的发展格局。”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无论是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还是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活力,都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熊爱武说,“我们已经熬过最艰难的起步期了,我们会把这份既充满科技时代感,又饱含民族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事业一直坚持下去。”


笔者回想起这两年和熊爱武董事长的每次见面,她总能把广州欧科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工作、新成果滔滔不绝地道来,这份热情和坚持着实令人钦佩和感动。


文化×科技 跑出跨界融合加速度


36.2%——这是2019年数字经济在我国GDP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如今,“数字中国”已不仅是经济概念,而是渗透在社会发展的每个环节,一大批数字技术应用走进现实,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2019年发布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报告》预计,到2020年,我国数字文化产值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对历史文化遗产而言,数字化赋予了其新的生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影响和重构文化的形态、结构和价值追求,文化是科技应用最广泛、最可见的应用领域,文化与科技正在以主动姿态向对方渗透,形成文化软实力与科技硬实力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文化与科技融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前景。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等技术浪潮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颠覆性影响,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融合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个改变是从单一要素融合走向全方位融合,从被动融合走向主动融合,从浅层次融合走向深层次融合,从区域内部融合走向产业链、社会域融合,并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走向网络化、智能化。”熊爱武说,“我们要推动‘文化+科技’向‘文化×科技’的模式升级。”


“在广州欧科,测绘和文化遗产保护这两大板块已经形成了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熊爱武谈到,“有一个结论是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才得出的,测绘本身是一个行业,而不是产业,测绘应服务于产业。对企业的发展来说,创新是首要保障,我们就需要创新测绘,那么就要跳出测绘做测绘,把‘测绘’用到‘非测绘’的领域。所以,我们许多新技术、新平台的研发,都来源于文化遗产保护对测绘提出的新需求。”


“作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先行者,我们希望站在行业的前沿,去解决一些文化遗产数字化和创新中‘卡脖子’的问题,比如说标准规范不健全、关键技术存在短板、内容原创性不足,以及资源价值点未能充分激活等等。举个例子来讲,在‘南海I号’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就自主研发了一套集激光扫描、超低空航摄、视频采集等多种传感器设备于一体的‘智能考古测绘平台’,完成了考古发掘全过程的精确测量和数字化记录,在极大提升了考古发掘效率的同时,还满足了全面回溯发掘过程与虚拟仿真的研究需求。”


熊爱武介绍到,广州欧科目前正在申请由科技部、中宣部会同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广播电视总局共同认定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并且已经通过了会议答辩。“欧科很有信心能够获得这项认定,这意味着我们将成为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中的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家。”熊爱武表示,“这一方面是对我们工作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也将对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提供更高层次、更大力度、更大平台的支撑。”


博物馆的N次方


在智慧文博领域,广州欧科已为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等在内的全国100多家展馆、博物馆提供了数字化、信息化服务。“我们在博物馆信息化领域可以说是全国领先的,我们提供的体系完整、类型丰富的信息化平台,多次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推荐。”熊爱武说道。

广东省博物馆智慧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是全国首批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的6家单位之一,其智慧博物馆项目的承建单位正是广州欧科。“做广东省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的时候,我们一年开了196次会议。我们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优势,确保了广东省博物馆在全国智慧博物馆建设领域处于领头羊地位。”熊爱武说。广州欧科综合利用了三维激光扫描、结构光、摄影测量、3D自动成像等高新技术,将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以数字化的形式全部呈现出来,并开发了指尖粤博APP,以及藏品管理系统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室内导览系统等十多个系统平台。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可以360°观赏珍贵藏品,可以放大比例,欣赏纹饰、颜色等细节,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除了观赏馆藏文物,还可以通过VR/AR等方式,身临其境地走到古建筑中一探究竟。在极大地丰富了游客观赏体验的同时,还为文物的修复、研究等提供丰富资源和必要辅助。


今年9月上旬,第六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推介活动终评结果最终揭晓。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与广州欧科联合申报的“智慧博物馆综合管理平台”在众多优秀产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十佳文博技术产品优秀奖”。智慧博物馆综合管理平台是面向博物馆数据集成、服务集成、流程集成、应用集成的一体化平台。熊爱武介绍道,“这是一个博物馆融合集成平台的概念,可以对不同时期、不同供应商建设的系统进行融合集成,解决了多源数据融合、新旧应用集成、数据共享等问题,真正实现了全馆的精细化管理和业务的无缝协同,这在国内博物馆智慧化管理中已达到领先水平。”


多年的智慧博物馆建设经验,让广州欧科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发展方向。“未来的博物馆一定会成为我们身边更开放、更具历史厚度和文化温度的生活空间。我们希望用创意和科技为博物馆赋能,利用博物馆来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为此,我们提出了‘博物馆的N次方’这个概念。”熊爱武谈道,“我们想要打造一个产业矩阵,聚合各类资源,从传播影响力、文旅文创力、教育传承力和生活空间力这四个维度,来激活博物馆历史文化价值的N次方。”


用文化创意讲述100T的故事


我们身处一个创意制胜的时代,创意是创新驱动的关键力量,也是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黏合剂。熊爱武认为,“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公众对文化产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文化遗产保护,是给公众一种人文的关怀,不限制在特定的场景,也不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和载体。”


在广州欧科,有专门的文化创意团队,他们利用航拍、影视特效、动画等技术,通过短视频、纪录片、小游戏等形式,去打造可视化、可互动、可传播的文化传播模式。以生动活泼的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去展现文博展览以外的故事传说与深邃内涵。


在广州欧科的展厅中,笔者看到了一项与北京舞蹈学院合作的成果。他们对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舞蹈资源进行了数字化采集,包括舞蹈的影像和相关背景资料,以及戏服、道具等的三维模型,将舞蹈从采风、记录、保存、研究到传播的整个过程都在信息化平台中呈现了出来。据熊爱武介绍,下一步还将在这个基础上建设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虚拟博物馆,“这就是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所做的尝试。一方面可以为民族民间舞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另一方面能够以互动的形式将庞大、复杂的中国民族舞体系抽丝剥茧,把高质量、原生态的内容深入浅出地梳理给公众。”


代表广东省博物馆登上《国家宝藏》节目的镇馆之宝《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是一套用水彩手绘于桑皮纸之上的壁纸。“我们利用三维扫描与建模等技术,将原本静态的平面图像立体化、动态化,把150多个人物,50多个以农耕、桑织等为主题的生产生活场景以故事化的形式进行呈现。再进一步融合VR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赏体验,目前已经融入到了广东省博物馆的展陈中。不仅如此,我们还特别创作了时下流行的说唱配乐,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进行推广,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我们借鉴了人民日报提出的‘中央厨房’融媒体模式。”熊爱武说道,“把多年来积累的海量历史文化资源从数据库转入素材库,用素材重构故事的表达,回到文化的原点,把文化的底层逻辑赋以新时代的价值观念和表达方式,重新解读文化遗产,进行创意生产。”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到文物知识产权的转让与活化,进而挖掘和构建文化符号,融入文创产品,讲好中国故事。广州欧科已逐渐探索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产业链条。


后记

9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有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有了总书记的鼓励,广州欧科在文化遗产保护这条道路上必将信心更足,也更加坚定。”熊爱武倍受鼓舞地表示。


文 / 本刊特邀记者 贾贞贞 图 / 广州欧科(文章转载于中国测绘学会)



广州欧科,深耕于智慧博物馆,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博物馆、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等服务,是“科技+文化+创意”融合领域的独角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