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518特辑 | 入围十大精品的历史类展览都有哪些亮点?

时间:2019.05.02
2019-04-30  作者: 弘博网 来源: 弘博网

近日,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初评结果揭晓,共有25位的境内展览和4位的出入境展览入围终评。从地域分布来看,入围项目涵盖了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省份较多,地域分布也比较均衡,东中西部均有项目入围;从展览题材看,历史、纪念、民族、艺术、自然、科技等类型展览均有入围,题材丰富多样。

对此,弘博网按照展览题材对入围展览从内容、陈列等方面进行简单的盘点总结,以了解各个博物馆的展览特色,期待从中挖掘亮点与创新之处,供行业借鉴。

其中,作为博物馆展览的主要题材,历史类展览一向为观众所关注与青睐。那么此次入围的展览又带来了怎样的精彩呢?

故事线、体验区、互联网为核心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吸纳上海史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场馆建筑特点,遵循“以城市史为脉络,以革命史为重点”的原则,共陈列展示文物约1000余件/套,以“序厅”“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三个部分全面展现上海城市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节点和重大革命历史事件。

微信图片_20190430094445.jpg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

此次展览在展陈体系构思上,以大时间线索为主导,再附之以故事线(挖掘历史文物的内涵,通过展项展品来叙述上海历史故事)、体验区(注重新媒体及视觉技术的应用,在与观众虚实互动中呈现历史)和互联网(建设以大数据数字展示为核心的没有围墙、可带回家的和永不落幕的智慧博物馆)为核心。

同时,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应用新媒体及视觉技术让历史“活”起来。馆中多个区域设置体验区,文物与微缩场景相结合、实物结合3D投影,在与观众互动中呈现历史。

微信图片_20190430094448.jpg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厅

以史为线,用文物讲述浙江故事

浙江省博物馆“越地宝藏——100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展”汇聚全省39家文博机构百件(组)文物,沿着从史前到明清历史脉络,从“走出蒙昧”“精勤耕战”“陶瓷之路”“梵音声声”“武林旧事”和“走向自省”六个单元中为观众呈现浙江大地上精彩的历史印迹与独特的地域文化。本次展览以史为线,用文物讲述浙江故事是展陈思路上的一大特色。

此次展览展汇集了省内39家文博机构的重量级文物,如此大规模地集中展出,实属难得。精品文物的集合展示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比如分别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与绍兴市博物馆的春秋时期绍兴306号墓出土精品青铜器,以及湖州、金华、东阳、临安、龙游等地出土的南宋精品金银器都将组团亮相。

微信图片_20190430094452.jpg

“越地宝藏——100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展”展厅

  围绕“越地宝藏”特展策划的多项个性化教育与服务,为观众更好地体验展览提供多样选择。特展讲解志愿者将在展厅内定时为观众提供免费讲解服务,其中更是包括八种外语,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服务。浙博特色服务项目“无障碍手语讲解”也将继续在特展中为特殊群体服务。

“越地宝藏——100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展”展厅

全方位、全景式、全信息、全过程展陈

良渚博物院的基本陈列“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集良渚考古80年,特别是最近10年考古成果的一次集大成展览,是良渚考古发现第一时间、第一手资料的展示。

展览以全新的策展理念,全新的展览模式,用“物”来讲述五六千年前的中华文明,共分为“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 第一展厅讲述了一个建立在湿地上王国的崛起与发展,七千年前太湖的形成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创造了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展厅讲述了良渚古城的规划营建和结构布局。第三展厅展示了 良渚文明的重要特征——玉器文明。玉器是良渚时期权力、礼制、信仰的物质载体,用以标识身份、区分等级。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展厅

在布展上,通过全方位、全景式、全信息、全过程的展陈,增加博物院本身的时代感、科技感,提升观众的观赏感和体验感,让博物院不再只是受教育的场所,而是成为人们文化休闲一种生活方式。展厅中运用了大量辅助设备。例如,运用3D打印技术来还原古人的生活场景;在球幕影院循环播放一部10分钟的解读良渚古城及其外围水利系统的影片;展厅中的投影展现的良渚古城形成过程的古城墙皮,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展厅

全面揭示古都开封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

开封市博物馆“八朝古都 千载京华——开封古代历史文化展”以开封历史文物为基础,揭示其文化内涵的深度与广度,主题明确。重点结合中国古都学会确立开封八朝古都地位及宋城考古与遗址发掘的最新成果进行布展,同时客家文化、非遗文化等研究成果在展览中也有所体现。

展览内容分为七个部分:文明始启、王都初定、启拓封疆、雄州故郡、水陆都会、东京梦华、中原首府。各部分之间以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采用“总—分—总”结构,每部分由若干个单元进行阐释,每单元自成体系,形成小专题,全面揭示古都开封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

“八朝古都 千载京华——开封古代历史文化展”展厅

基于“人”的考虑,平衡学术性与趣味性

湖南省博物馆的两大基本陈列“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与“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的内容构思体现了40多年来马王堆汉墓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同时,展览设计注重文物的遴选、组合和解读,以叙事性体例将轪侯家人生前死后生活串联起来的同时,又突出马王堆汉墓文物在科技、思想、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使观众易于领会与吸收,基本满足了当今及未来观众的文化诉求。

重视艺术设计,真实客观、氛围协调可谓湘博马王堆展的突出特点,节奏分明、张弛有度的动线设计也为展陈增色不少。首先,展览将马王堆汉墓作为一件完整艺术品进行设计构思。其二,展线流畅,各单元均部署重点亮点,且有观众互动和多媒体展示等围绕文物进行的延伸展示穿插其间。其三,文物陈列形式多样,构建出多种空间艺术形态。其四,细节处的个性化设计不仅突出了文物,也恰到好处地适应了观众的参观特点,如展厅色彩、灯光的运用。其五,展厅氛围营造与陈列环境相适应,多样化空间形态,使空间创意与主题氛围协调。各展厅依据主题、叙事内容、情境不同表现出各自风格。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厅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以国际博物馆学的视角、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讲述这段故事。展览以物为宗,从纵向时间轴和横向器物对比的双重维度进行诠释,即通过对器物造型、纹饰特征分析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透过器物的早晚对比,探寻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时,通过对同时期器物进行对比,反映区域特征。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厅

展览开创性地采用了类似“纪事本末体”的叙事思维,即“以物说事”,从第一人称的角度,通过连贯的展厅设置,分别表达了湖南的自然环境、湖南人群体的形成、生产力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不同时期的生活和风俗、湖南人的精神气质等五个主题。五部分层层递进,彼此融为一体,十分自然地达到了“见人见物见精神”的展览目的。

在“海”“岛”之间,追溯南海历史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南海人文历史陈列”的时间上限自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起,下限至当下的三沙新貌。按时间线纵向分两汉魏晋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五个历史阶段,层层递进,从发现、命名、开发经营、持续和平有效管理四个方面横向展开,以翔实、严密的海疆研究成果为学术支撑,以文物和文献资料为依据,阐述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追溯南海历史,讲好南海故事。

“南海人文历史陈列”展厅

“南海人文历史陈列”以抽象归纳的“海”展现南海的地理特点,以“岛”作为承载史料文献、出土文物的平台,以中国人民绵延2000多年的历史脉络为“航线”,在时间顺序下通过散点布局,将具有关联性的文物与文献形成组团,以考古证据与文献加载的描述为索引,形成迂回绵延的展线,形成如同海岸线般的展示立面,通过组团的立体设计手法,将中国人民在南海的人文活动生动展示。

以一篇史籍为线索,区域博物馆联合办展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盛筵——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展”以《史记》相关记载为线索,用文献与文物互证的方法,将文物置于历史背景下展示,通过高等级青铜礼乐或饮食等类别的器物,进一步证实史书记载的真实性,并填补相关文献的空白。全展共设7个单元,讲述着从《史记》记载的“蛮夷之地”到古蜀文化、巴文化、滇文化、夜郎文化、百越文化的历史变化,并引领观众穿梭时空的长廊,漫步青铜的盛筵。

在展陈方面,主办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新的构思。首先,此次展览主、副标题又互相限定和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简洁、清晰的展览标题。突破常见展览中副标题仅仅是对主标题进行解释、说明的传统。再者,该展览将历史学研究的二重证据法引入陈列展览中。以一篇史籍为线索,将精美的文物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示,通过高等级青铜礼乐或饮食等类别的器物,进一步证实史书记载的真实性,并填补文献的空白。增强展览的学术性。同时,展览有效整合各馆藏品资源,强强联合。通过选择一个共同的话题和契入点,将展览内容做大、做深、做精,充分体现了区域博物馆联合办展的优势。

“盛筵——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展”展厅

除此之外,观众还能看到会动的左江花山岩画、点播编钟乐曲等,使观众通过互动的方式饱览西南古国文明的风情。

“解读”“引导”“探索”成都历史

成都博物馆“花重锦官城—— 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的展览框架搭建以时代和叙事主题相结合的方式,以大事件凸显城市发展节点的方式,在成都的文明进程中讲述成都的历史,并尽量运用有准确信息的考古出土文物,完整展示成都的恢弘历史。在展陈节奏上,着力突出成都古蜀文明的独特神奇、两汉天府之国的富饶、唐宋西南都会的繁华、明清省会成都的海纳百川,多角度彰显成都开放、包容和多元化的城市品格,为当今成都宽广豁达的胸怀与乐观向上的气质寻求历史渊源。

“花重锦官城—— 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展厅

为了充分表达展陈内容,设计团队在充分考虑现代化博物馆空间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实际情况,采用了相对于传统通史陈列更为灵活的组团式布局与通透式空间表现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多样化的展示语言和独特的博物馆表达,向观众立体呈现成都古代历史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同时,合理利用多样的科技展项,理性科学地模拟照明效果,反复推敲空间色彩搭配,力求精益求精,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具体的展示以观众的认知模式为基础,展览所选用的场景复原、环幕氛围营造、沙盘模型、二维半立体复原、微缩模型场景、大型互动地图等现代展示手段均与具体的知识点相结合,采用了“解读”“引导”“探索”三种信息传递模式向观众传递信息。

充实完善新陈列体系,让文物“活”起来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古代文明”基本陈列展示逾3000件难得一见的精品文物,大量的艺术品(雕塑、模型、场景等)和多媒体设施(投影、动漫、互动体验游戏等)也出现在最新的陈列展中。同时,展览增加了近10年考古新成果。据介绍,此次基本陈列改造提升借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近10年来发掘出土的古代精品文物,以充实完善新的陈列体系。

“陕西古代文明”基本陈列展厅

展览脉络基本遵循周秦汉唐的历史线索,分别为文明摇篮、赫赫宗周、东方帝国、大汉雄风、盛唐气象等。而展厅陈设在遵循传统、古朴、大气的基础上,加入光电、声音、影像等现代元素。游客在乐声中,流连于一批批精美的文物之间,宛如穿越回周秦汉唐,与千年前的圣贤来了一次面对面的对话。

与古典对话,全方位展现旷世宏编

国家典籍博物馆“旷世宏编 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该展览分为“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搜罗颇见费心坚”“遂使已湮得再显”五个单元,包含古籍善本、手稿档案、金石拓片、舆图等各类展品80余件,其中12册嘉靖本《永乐大典》弥足珍贵。展览通过图片、视频、微缩场景、全息投影、问答小游戏及抄写大典等互动展览方式,全方位展现了这部旷世宏编。

“旷世宏编 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展厅

如今,随着观众对博物馆期待的转变,以及博物馆行业内的不断反思,许多博物馆意识到其自身文化价值无法以观众数量的多寡来证明,更体现在文化的传承、实践与认同方面。因此,在2018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其对馆藏文物、地域文化、考古发现等研究成果展示给观众,为观众提供观念共享的平台。其中许多博物馆更是利用数字技术,以开放的姿态让观众参与到展览的解读中,让观众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与学习者。

据了解,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终评会将于5月中旬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期间举行。那么,“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终花落谁家?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