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初夏,湖南博物院里观者如云。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纹饰繁复精美的漆器、极具艺术表现力的古老帛画……近日,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文物保护看基层”(湖南行)主题宣传活动中,记者在湖南博物院看到,院藏文物珍品吸引着万千观众到此驻足,感受方寸间的历史脉搏。
湖南博物院院藏文物54万余件(套),尤以商周青铜器、楚汉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是了解湖湘文化的重要窗口,亦是游客争相打卡的文化地标。
如今,人们对博物馆的热情远超以往。如何打破博物馆的“物理边界”,让古老文明走出展柜,穿越时空,走向更广大的世界?在湖湘大地,科技正为博物馆插上腾飞之翼,实现新生。
刚刚过去的5月,湖南博物院发布“探元计划”取得重大成果,毫米级精度的织造工艺在虚拟空间完美复刻,西汉丝衣的垂坠质感首次在当代重现动态风华。“我们成功构建出马王堆丝织文物珍品——西汉直裾印花敷彩纱丝绵袍的数字孪生模型。”湖南博物院数据中心主任何也告诉记者,“AI生成纹样效率是手绘的三倍,‘数字做旧’提速百倍。”
事实上,科技的力量,早已浸润到博物馆工作的诸多方面。先进的技术、新锐的力量,研究最古老的岁月,展现最悠远的文明。
“山海App”的界面流光溢彩,29万日均活跃用户在此畅游。指尖轻划,商代青铜饕餮纹在屏幕上放大,元青花的釉色在光影中流转。这个由湖南博物院和湖南广电共建的数字平台,已汇聚39家博物馆的2.4万余件藏品,其中4660件三维文物可720度鉴赏。该平台定位于打造参与者主导的数字收藏、研究、展示、传播、自主学习直至创意产业的全新模式,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
科技加持,博物馆里的文物与现代生活正一步步产生更为深层的连接。
初夏,湖南博物院首次面向公众发布“数字汉生活”项目四大核心成果——“马王堆纹样数字基因库”、“纹样新生”展览、“马王堆新汉隶字体”及“马王堆AI时空漫游”四大成果,解码汉代文明基因,融入现代日常生活——
马王堆纹样基因库收录的3000组汉代纹样,轻点屏幕两千年前的云气纹便飘然出现,化身“汉代美学工具箱”;“新汉隶字体”从13万字帛书中复现篆隶过渡期“蚕头雁尾、方圆并济”的笔锋神韵;“AI时空漫游”中游客化身帛画画中人,西汉的衣香鬓影穿过时空阻隔扑面而来,开启“一步越千年”的奇幻对话。
汉长沙渔阳王后的传奇在光影中重生,宋代朱张会讲场景在交互中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