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转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文物本体的认定与测定

时间:2024.04.11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表 (试行)中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表有一处重要的改动,即由三普中的“GPS坐标”变为四普中的“本体边界坐标”。看似均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测绘数据,但其内涵是不同的,工作的难度也是不同的。简单来说是“由点到面”的变化,复杂来说“仅仅确认是一处不可移动文物是不行的,要把其准确构成及范围搞清楚”,不是简单地在示意图上标一下范围,而是要在高精度地图上标绘范围,便于后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实施。就目前学界和实际工作来看,对本体的概念认知是不一致的,并无统一的释义。

为便于广大文博人员在接下来的四普中对文物本体概念有更多的理解,就文物本体的认定及其边界的测定谈谈我们的想法,请业内专家批评指正。

01何为“文物本体”
单从字面上来看,文物本体是由文物+本体二词构成。文物一词的概念大家都不陌生。那么何为“本体”?小《辞海》中的解释为:“与‘现象’相对。只能用理性才能理解的本质。是理性直观的对象。曾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常用术语。”英汉人工智能辞典中的解释为:本体概念最初起源于哲学领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中的定义是:“‘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描述,即存在论’”。综合来看,本体在人工智能、信息系统等领域应用较多,解释较为充分,在文物领域仍无固定释义。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朱明敏先生曾在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中文物本体及相关概念刍议》 中对文物本体的定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文物本体与保护对象、附属文物等概念进行了辨析,大致归纳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中的文物本体应包括不可移动文物本身及与之相关的附属文物。此概念大致明确了文物本体的边界,在大多数场景下是适用的,但如何让广大的四普人员在工作中准确、快速辨识各类文物本身和附属文物,似乎仍有一定难度。


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尝试提出不可移动文物领域内的文物本体概念,即:文物价值的物质载体,由一处或多处单体,及其附属文物和历史环境构成。首先要强调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具有物质形态的实物遗存,其具有占地范围和边界;其次是具备文物的属性,拥有文物价值要素;再者强调必须附加附属文物和历史环境,没有附属文物或历史环境文物本体将是无本之木。

02文物本体的认定
文物本体的认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实物认定。要明确文物本体必须是实际存在的文物实体 (对于已消失的文物本体要进行单独记录)。这是首要标准也是开展后续相关工作的第一原则。

空间认定。作为文物本体,一定要地点明确准确,且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即该文物本体或文化遗存的区域范围和地理坐标的认定。与文物本体有关的附属文物和历史环境,不仅是空间上的从属,价值上更是密不可分,因而也应归于文物本体。

价值认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每类文物本体的价值属性可能各有侧重,需要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根据情况加以分类认定。例如古树名木,虽属于保护对象,但不一定属于文物本体这一范畴。

文物本体的构成清单一般有据可循,如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中的文物构成清单、编制过或公布了的文物保护规划中的文物构成清单等,或者从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进行判断。如以上材料中均没有文物本体数据,则需要普查人员根据相关资料进行现场认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对已有的清单、范围进行核实,也要对前人的工作进行补充完善,确保文物本体认定的可靠性。文物本体是文物保护的核心,文物本体认定出了偏差,后续的保护工作将偏离文物保护的初心。

03文物本体的测定
文物本体边界的测定离不开测绘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测绘装备如全站仪、RTK等均可以实现文物本体边界高精度的测定。随着无人机、高分辨卫星影像的普及,利用高清正射影像划定文物本体边界,进而提取准确的边界坐标也未尝不可。

文物本体测定的基本步骤:

标绘文物本体边界。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在高清正射影像底图上标绘文物本体边界。部分范围不清晰的地下文物保护单位可视同其保护范围。

直接提取本体边界坐标。如底图影像分辨率较高且实地地形复杂高危的,建议在底图上直接提取边界拐点坐标。即在无人机或卫星影像的支持下,制作高于0.2兆分辨率的影像,根据划定的文物边界拐点,利用GIS或者RS软件提取拐点坐标。

测定文物本体边界坐标。如影像分辨率不高且地面植被茂密的,建议使用网络RTK 实地测定边界拐点坐标,然后再更新图纸上的文物本体边界坐标。使用网络RTK 测定的边界坐标是最为准确的,但需要消耗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坐标系的统一。将提取的边界坐标和测定的坐标进行统一转换,统一到四普规定的坐标系。

文物本体的认定和测定是四普工作的基础工作,由于不可移动文物类型较多,所处环境千差万别,具体问题仍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完善。文物本体的初次认定需要依靠相关文物专家的介入,文物本体边界的测定最好有测绘人员的介入,只有这样,文物本体的认定和测定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自2002年成立以来,广州欧科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在文物调查、信息化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全国各地承担了不同类型的文物调查和数字化项目。

在广东,广州欧科承担了“广东省不可移动文物综合管理平台”项目,从建立基础数据库、完善文物数字化档案、开展保护规划编制进度和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进度监管等四个方面,满足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的整理入库、文物信息统一管理、共享调用等需求,着手强化了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广东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为粤港澳三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串联沟通提供了有效支持,助力粤港澳人文大湾区建设、发展。

广东省不可移动文物综合管理平台1,四普,智慧博物馆,智慧考古

广东省不可移动文物综合管理平台2,四普,智慧博物馆,智慧考古

广东省不可移动文物综合管理平台

在西藏,广州欧科充分运用数字化采集技术,快速获取罗布林卡世界文化遗产的主体建筑结构高精度空间信息,形成相应的三维模型、二维线划图、高清照片等成果数据,奠定了罗布林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还为罗布林卡建设了一套历史建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古建筑数字采集成果一站式动态管理维护,实现文物数字资源的充分利用。此外,广州欧科还应用新技术、新理念更新了罗布林卡面向公众的历史建筑信息展示系统,以3D空间立体形式展示古建筑空间结构,让公众可从室内与室外、虚拟与现实、宏观与局部等多个角度全方位了解罗布林卡文物的特色、保护状况,欣赏文物的艺术价值和保护成果。

罗布林卡信息留取与价值阐释项目,四普,智慧考古,智慧博物馆

罗布林卡信息留取与价值阐释项目
在江西,广州欧科为通天岩石窟构建了一套宏观-中观-微观的石窟数字化保护体系,采用了多种测量记录方式,忠实、快速、安全、精确地获取通天岩石窟寺造像及题刻形、色方面的信息和分布区域基础地理信息,为通天岩石窟建立了高精度区域模型并永久保存,帮助加大石窟寺抢救性保护力度。在此基础上,广州欧科还搭建了通天岩石窟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和线上全景虚拟漫游系统,不仅提高了通天岩石窟文物数字化保护及管理利用水平,还实现了通天岩石窟虚拟游览体验,提升了石窟寺综合展示水平,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养和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通天岩石窟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四普,智慧考古,智慧博物馆,文物调查

通天岩石窟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
通天岩石窟线上全景虚拟漫游系统,四普,智慧考古,文物普查,智慧博物馆
通天岩石窟线上全景虚拟漫游系统



作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研究中心,广州欧科未来将不断开拓创新,努力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保驾护航。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